40岁以上是高危人群
如何及早发现青光眼呢?
葛坚介绍,青光眼是一种以眼底视神经损害为特征的眼病,表现为视神经纤维缺损、视杯扩大等,也就是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缩小或缺损。如不积极治疗,最终视神经萎缩,导致患者失明。葛坚表示,这种视神经损害是不可逆转的,目前在医学上还无法使其恢复功能。因此,只有及时发现和治疗,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保存住现有的视力。
青光眼有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他类型的青光眼之分,发病时各有不同的表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往往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而患者往往最先就诊于内科或神经科,这就很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开角型青光眼的症状更隐匿,患者仅仅会感到眼部不适或轻微的头痛,而此时视神经的损害已经在悄无声息地进行,很多青光眼就这样成了"漏网之鱼"。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很多患者不了解青光眼,不能判断危害已经来临,只能任由青光眼躲在暗处对宝贵的双眼痛下杀手,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等到被发现时,大部分受损害的视力已永久无法恢复。"葛坚表示,很多人都认为青光眼是老年人疾病,其实不然,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生,其中,40岁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度近视等人群更是高危人群。
预防:35岁以后每年检查一次
据介绍,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确定的方法可以预防青光眼的发生。"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来阻止或延缓青光眼病情的进展。"葛坚强调,如果患者属于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现眼痛、眼胀、视力急性下降、不明原因的偏头痛,并伴随恶心、呕吐以及虹视(即在灯光外看到一个彩虹样的光环)等症状,就要怀疑青光眼的可能,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眼科检查。
另外,定期检查可以更好地对付青光眼善于隐身的特点。正常人在35~40岁时,至少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青光眼检查,并保持之后每1年左右检查一次。如果本身具有易发青光眼的任何一个因素,35岁以后应该每年检查一次。
治疗:终生有效控制眼压是根本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表示,如果能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有效持续的控制眼压,青光眼患者是可以避免失明的。
据孙兴怀介绍,总体来看青光眼治疗的出发点是把眼压降低至安全水平,防止视野的进一步缺损,以保存现有的视力功能。药物治疗往往是开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治疗方案。前列腺素类抗青光眼药物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药物,美国与欧洲的青光眼治疗指南已将其作为一线治疗的首选用药,我国也在去年将拉坦前列腺素类药物纳入了医保。
葛坚强调,青光眼是终生眼病,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始治疗后需要经常随访监控眼压和视野检查。患者万万不可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量和次数,更不可自觉良好而停药,否则会导致病程进展无法控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