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显示,采用视神经炎导致细胞(MC)通路介导的灵敏度大幅丧失以及假想PC通路的对比增益丧失。该研究介绍了一个临床框架,用于解释促进视觉识别和辨别的视网膜和后视网膜膝状体核部位在色差和消色差刺激下的对比灵敏度和增益损失。
视神经炎患者大、小细胞通路功能丧失
该研究在有利于假想MC或小细胞(PC)通路介导条件下评估视神经炎患者的对比阈值和对比增益。研究人员分别使用将性能偏向MC或PC通路的消色差稳定基座和脉冲基座模式,测定11例单侧或双侧视神经炎患者和18名视力正常、年龄匹配对照者的消色差和色彩对比识别力。
此外,采用消色差稳定基座评估了等亮度下L-M的色彩识别力。生理学合理模型可以利用解释假想MC或PC通路的对比阈值和对比增益参数对数据进行描述。使用能解释受试者间相关性的广义估计方程式(GEE)模型比较视神经炎患眼与正常眼的拟合参数。
结果表明与正常眼相比,视神经炎患侧眼经消色差脉冲基座模式[GEE:β(se)= 0.35(0.06),P<0.001]和色彩识别模式[β(SE)= 0.18(0.08),P = 0.015]测得的饱和参数均显著较高,这提示假想PC通路的对比增益减少;
视神经炎患眼经消色差稳定基座模式测定的假想MC途径绝对灵敏度也降低[β(se)=0.12(0.04),P= 0.005]。
什么是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是指穿出巩膜后的眶内段视神经、管内段视神经以及颅内段视神经发生的炎症。由于考虑到病变是发生于眼球后段的视神经,而且眼底没有任何改变,故将本病命名为球后视神经炎,并且根据视神经炎症发病的缓急,又分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与慢性球后视神经炎两种。近年来国外文献已统一称之为视神经炎。( 来源:中国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