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过程非常缓慢,而且除渐进性视力减退外,眼部无酸疼不适感,经常容易被忽视。根据混浊发生部位的不同,白内障的病症表现不一。
1.皮质性白内障 按其发展进程,皮质性白内障可分为四期:
(1)初发期 混浊多开始于晶体周边部的皮质内,呈灰白色楔形,其尖端朝向晶体中心,以后在上部及两侧也相继出现类似的混浊,逐渐形成辐射状混浊块。但晶体中心尚未受累,仍然透明,视力不受影响。因此,一般不易被发现,只有在散大瞳孔后才可能见到混浊。
(2)未熟期 晶体混浊逐渐扩展,视力逐渐受到影响,晶体皮质不断吸收水分而膨胀,且常合并有水裂和板层分离现象。但前囊下的皮质尚未完全混浊,仍遗留有一透明区,应用斜照法检查时,在光线投影的一侧能见到虹膜投影。由于晶体皮质的肿胀和体积增大,虹膜被推向前,前房变浅,一些有青光眼素质的病人,常因此而诱发青光眼发作。
(3)成熟期 晶体由膨胀转向消退,恢复原来体积,前房恢复正常深度,皮质完全混浊,整个晶体呈弥漫性乳白色。而未成熟的放射状条纹仍隐约可见,虹膜投影消失,视力下降,仅能辨认指数或光感,光定位良好。此时是白内障摘除的最佳时期。
(4)过熟期 成熟的白内障经过若干年后,皮质分解或液化,原来的纤维结构完全破坏,放射状条纹消失,皮质成乳状物。因脱水使晶体囊膜松弛而皱缩,晶体核下沉,前房变深,虹膜失去支撑而出现震颤。此期可出现囊膜破裂,溶解的皮质外流而引起过敏性葡萄膜炎及继发性青光跟。此期手术的难度虽然很大,也应及早摘除。
2.核性白内障 晶体的混浊开始于核心部,初期呈灰黄色,以后转为棕黄色或棕黑色。散瞳后见晶体中央呈盘状混浊,周边部为透明区。核性白内障的临床过程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极为缓慢。 来源:上海沪申五官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