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大众频道 → 眼睛保健 → 日常眼保健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医护眼小策略

http://www.cnophol.com 2009-8-24 10:30:02 中华眼科在线

   

     眼睛疲劳怎么办:

    1.活动眼球。站在窗前2~3米外,双眼依次注视窗户四角,以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反复交替,共反复7~14次,此法可以舒筋活络、改善视力。

    2.用牛奶敷眼睛。将纱布折叠成小片,在热牛奶中完全浸透,在眼皮上敷20~30分钟,可以增强眼部肌肉活力,解除疲劳。

    3.喝一杯萝卜汁或番茄汁,其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具有消除眼睛疲劳的功效。

    ● 黑眼圈怎么办:

    1.每天喝一杯红枣水。红枣有助于加速血气运行,减少眼部瘀血积聚,减轻因贫血导致的黑眼圈。

    2.食用黑芝麻。芝麻中富含对眼球和眼肌具有滋养作用的

    ● 眼睛浮肿怎么办:

    1.用冷牛奶或甘菊茶包冷敷。将泡过的甘菊茶包或牛奶放入冰箱冷却后,取出来敷在眼皮上,有改善水肿的作用。

    2.按摩。用拇指按揉两眼内侧的睛明穴、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的太阳穴,可以消肿。

    3.冷热交替敷眼睛。使用冷敷与热敷交替的方式舒缓眼部,一次不要超过5分钟,可以配合眼睛上下左右的旋转,能促进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

[NextPage]

    ● 眼睛发红,有血丝怎么办:

    喝荷叶茶。如果眼睛经常有血丝或突然有小范围充血的状况发生,可以用新鲜的荷叶加水煎煮后代茶饮。荷叶能起到解暑清热、散淤止血的作用。

    ● 眼睛干涩怎么办:

    1.多喝水。尤其是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应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可以增加体内水分,改善眼睛黏膜干涩的状态。

    2.吃滋润食物。例如猪肝、胡萝卜、核桃、木耳、黑豆,都是对眼睛干涩有好处的营养食品。

    3.少吃大蒜、辣椒。民间有“大蒜百益而独害目”之说。如果吃很多大蒜,会对眼睛有不良影响。辣椒也会增加体内的干燥程度,加剧眼睛的干涩。维生素E,从而能缓解黑眼圈的形成。除了芝麻,富含维生素E的其他食物还有花生、核桃、葵花子等。

    ● 眼前有黑影怎么办:

    怎么办:

    如果只是在向上看光亮处或眼睛感到疲劳时,看见小块黑影在眼前晃动,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在短时间内黑影不断增加,或眼前有异常的闪光,就可能是眼睛疾病,必须立刻找眼科医师做检查了。

[NextPage]

    眼睛不舒服?揉一揉,按一按

    眼睛周围有很多穴位,当眼睛不舒服时,不妨做一下眼部按摩。我们在下图中标出了它们的名字,所有的穴位都是左右对称的。如果你还找不到具体的位置,可以在穴位的附近试探,感到有点疼痛的地方就是穴位所在之处。每个穴位按揉1分钟即可。但要提醒大家,眼周的按摩以轻柔为宜。

    攒竹穴:眉头下方凹陷处。

    太阳穴: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承泣穴:眼框下,瞳孔正下方处。

    睛明穴:两眼内侧的凹陷处。

    丝空竹穴:眉尾处。

    印堂穴:两眉间。

    迎香穴:鼻翼旁沟纹的凹陷处。

    瞳子穴:外眼角凹陷处。

    来源:人民网

(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中医护眼,护眼,中医)的信息
      热门图文

    让30岁女人轻松远离“

    一分钟和熊猫眼说拜拜

    林志玲教你拯救"绝望黑

    养出“媚眼”的七种对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保健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浙江眼科网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