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科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眼科疾病,如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白塞氏病,盘状角膜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等等。这些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应用到激素,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激素就是皮质类固醇。这是一大类药物的总称。眼科常用的有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短效的,如地塞米松,强的松;一类是长效的,如曲安奈德。说实话,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仍是这些与眼部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首选药物,在应用激素后,患者的病情往往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然而,长期尤其是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可能导致的副作用仍是我们眼科医生无法回避的。而且,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的易复发性和难控制性,决定了很多患者不得不反复应用这些皮质类固醇类药物。那么,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才能够有效避免激素所带来的副作用呢?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王洪涛
说实话,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哪种药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药物都会有伴有副反应和副作用。激素也不例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的发生。如果应用得不好,可能导致的副作用也会遗患无穷。在临床上可以见到大量由于长期应用激素所导致的并发症,全身的如柯兴氏综合征。眼科常见的如激素性青光眼和激素性白内障等。当然,我不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由于自身病情的特殊性和反复性所造成的。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作为一个掌握激素应用的医生,在有些个案中,仍有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情况。正如现在对于抗生素的滥用一样,我们在临床工作用,仍然存在滥用激素的情况。医学上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领域,随着对于疾病认识的深入,相信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在临床上我们会碰到两类走极端的患者,一类是过分强调激素的副作用,“讳疾忌医”,笔者曾经碰到过这样的患者,能够把药物说明书搬出来,一字一句的和你在诊室探讨激素的副作用。笔者并不想对这些患者有过多的微词,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如果不是医疗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我很想给这些患者讲解和解释一下。药典上有明确的规定,在任何药物的使用说明上必须明示这种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有些是轻微的,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有些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阅读说明书是应该的,无疑会对用药有指导,但如果是一知半解或者是断章取义,最终恐怕耽误的还是自己的病情。作为一个患者,很多情况下,还是应该听从医生的指导意见。要相信绝大多数医生还是经过多年正规的医学基础教育和临床实践才能成长到今天的。医生对于疾病和药物的使用应该会比一般患者有更专业和全面的认识。另一种情况则是盲目偏信激素的效果,忽视或者拒绝医生在医嘱中的提示和指导。在我们眼科的手术后,通常会在术后2到3周的时间局部点用皮质类固醇类的眼药水,以控制术后的炎症反应。令人痛惜的是,有些患者完全不听医生的劝告,在手术后或疾病控制后自行长期应用激素类眼药水,给自己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并发症。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总结了几点激素使用的注意事项,提醒广大患者参考和借鉴。首先,当用则用,如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盘状角膜炎和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等患者,由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治疗上必须使用激素。葡萄膜炎患者甚至还要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我们不能因为激素可能的副作用就盲目拒绝应用,耽误的越久,治疗也许就越困难。其次,用则足量。其实这也是激素应用的一个首要原则,这在免疫学和药理学上是一致的。笔者曾见到一些外地治疗的上述与免疫相关的疾病,诊断并无大错,只是用药畏首畏尾,用药量明显不足。导致患者的病情长期无法控制。有一例盘状角膜炎患者,甚至会发展到角膜大泡的程度。笔者自身体会,应用激素就像救火一样,如果用量不足,就如同隔靴瘙痒,杯水车薪。而且,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到,越是足量用药的患者,病情控制的越快,最后使用激素的总量反倒越小,副作用也就越小。而那些用药量不足的患者,由于病情反复或根本无法控制,最后激素的累计用量反倒是很高,出现副作用的风险也就相应增加。再者,是逐渐减量。这句话则充分体现了使用激素的艺术性。一方面是一定要减量,当然这是指在病情得到很好控制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是在足量控制的前提下,否则,减量无从说起。就像扑火,开始的时候火大,当然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扑灭,等到火势基本扑灭或很好控制以后,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力和物力了。使用激素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则是逐渐,也就是说激素减量时不要太快。这一点很重要,就像扑火,虽然前期的努力已经控制了火势,但这个时候可能仍有小的余火。稍不留神则会死灰复燃。像葡萄膜炎的患者,有时激素的减量几乎长达数月之久。甚至,有些全身的免疫性疾病需要患者终身小剂量维持使用。以上几点,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大的原则。使用中还要因人而异,灵活掌握,切勿死搬硬套。很多患者也确实是久病成良医,自身也会有些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