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赋予我们光明,造物精巧,角膜在眼睛生理构造中至为重要。健康的视力取决于健康的眼睛,健康的眼睛来自健康的角膜。肉眼观察到的眼睛往往是眼球这个大整体,再明显一点的是瞳孔、晶状体,角膜一般难以单独呈现,因为它是紧附着在眼球前壁的一层透明薄膜。角膜虽细微,却对视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角膜有异变或损伤,就会出现眼睛健康问题,甚至造成失明危险!
角膜(Cornea)是眼睛最前面的透明部分,覆盖虹膜、瞳孔及前房,并为眼睛提供大部分屈光力,再加上晶体的屈光力,光线便可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构成影像。正常眼睛的角膜从后面看角膜呈正圆形,从前面看为横椭圆形,成年男性角膜横径平均值为11.04mm,女性为10.05mm,竖径平均值男性为10.13mm,女性为10.08mm,3岁以上儿童的角膜直径已接近成人。
健康的角膜是眼睛拥有正常视力的前提,但由于很多的意外因素,并非每个人的角膜都是正常的,非正常的角膜问题会越来越影响眼睛健康,直至丧失光明。圆锥角膜就是这其中的一种。
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有什么区别,有哪些临床和亚临床症状,圆锥角膜如何及早诊断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呢?这是值得深究的一个话题。
圆锥角膜是以角膜中央变薄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为特征的一种眼病,分为前部型圆锥角膜和后部型圆锥角膜 。它常造成高度不规则近视散光和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不伴有炎症。圆锥角膜多发生于20岁左右的青年,通常为双眼先后发病,我国发病率较国外低。虽然众多学者对圆锥角膜进行研究,但至今病因不明。组织学上发现圆锥处纤维板层减少,胶原纤维直径并未改变,故认为可能是纤维板层间粘合不够,板层相互滑脱,导致变薄。遗传及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其可能诱因。由于角膜中央区或旁中央区进行性的变薄,导致角膜不规则散光度增加,近视度数也不断加深,视力进行性下降,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随着病情进一步的进展,可能导致角膜穿孔,造成失明。
一般情况下圆锥角膜不容易发现,各个阶段的反应都不一样,潜伏期呈现的是亚临床症状,鉴别诊断较难,容易误导为普通近视而耽误治疗最佳时机。
初期(潜伏期)阶段临床表现以屈光不正为主,此时的屈光不正完全可以用眼镜来矫正。开始可能是近视,逐渐向散光和不规则散光发展。
中期角膜前突、进行性角膜变薄导致角膜形状不规则,患者出现视力明显下降、单眼复视、暗影、畏光以及眩光等不适。
晚期出现典型的圆锥角膜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一般眼镜已无济于事,只能用接触镜进行矫正,严重的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疾病重在预防与及早发现,在圆锥角膜的前中期(亚临床期)如果能准确诊断,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将会大大减小临床期进行全面治疗的难度。所以,对于圆锥角膜亚临床症状的鉴别与诊断是很多眼科研究机构的重心。如果能有技术能将潜伏期的圆锥角膜提前诊断出来,这对圆锥角膜患者来说意味着新生。MCT技术就是一种能提前诊断亚临床圆锥角膜的最新高端技术。
MCT技术是伟博视光学研究所的王教授联合上海福仁眼科技术研究所等全国众多眼科、视光学研究单位,历经13年潜心开发的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角膜塑形技术。MCT技术可基于不同个体角膜,采集角膜表面6000~10000个数据,进行全息数字化精细设计镜片依个体定做,不需试戴。MCT镜片通过借助上眼脸的作用从前部反向直接阻止眼轴增长,修正眼角膜弧度,防止角膜向前凸,使角膜更扁平,能有效治疗近视、高度近视、散光、老花眼等多种视力问题。基于MCT技术的原理,近视患者是不是亚临床圆锥角膜也可在做角膜地形图时做初步诊断,因为MCT技术对角膜表面的信息采集数据非常多,可以从多角度对角膜进行细致分析,并结合亚临床圆锥角膜的细微症状,容易发现角膜异常的情况,一旦近视患者有类似亚临床圆锥角膜的细小异常,可判断患者有亚临床圆锥角膜的可能,引导患者做圆锥角膜进一步的精确诊断。
除外,近视患者在做角膜地形图时,没有发现角膜异常,可以配戴MCT镜片,戴镜过程中也可对亚临床圆锥角膜继续进行诊断。
如果近视患者戴了MCT镜片后,视物清晰效果好,且护理正确安全,复查时角膜健康无不良症状,即可排除是圆锥角膜的可能。
如果近视患者戴了MCT镜片后,护理正确安全,但戴镜效果不好,且检查时发现角膜也不健康,进行反复调整都不能改善,这时就可以提早作出有圆锥角膜可能的诊断。
所以MCT技术对亚临床圆锥角膜的提前诊断非常有意义,诊断出不是圆锥角膜,患者可以安心;诊断出是圆锥角膜,患者可以及早采取措施进行跟进治疗,不耽误最佳时机,预防失明,排除失明的潜在隐患。
MCT技术能让亚临床圆锥角膜提前鉴别诊断,给患者更多治疗空间,规避失明的风险,相信MCT技术,拥有一生健康好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