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算眼科最“知名”的疾病之一了。人眼中有个结构叫做晶状体,正常的情况下是无色透明的。当晶状体变浑浊引起视力下降,就是发生了白内障。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发生率也会逐渐增加。
发生了白内障,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觉得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总觉得眼前好像蒙了一层雾,看不清楚,有时候还会觉得看东西重影。
当症状比较轻微的时候,一般可以先观察,或者通过验光配镜加以矫正;但是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最后只能通过置换晶体手术来提高视力。
白内障手术是怎么一回事?
白内障手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手术技术突飞猛进。从最初的囊内摘除到现在的囊外摘除,从大切口到现在的小切口,目前比较主流的手术方式就是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大概步骤就是利用超声乳化的技术将混浊的晶体,也就是白内障吸出,然后再装入人工晶体即可。大部分人如果本身眼睛没有其它问题,选择的晶体又合适,那么术后就能获得较好的视力。
那么,这个晶体又该怎么选呢?
人工晶体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从球面到非球面,从单焦点到多焦点。我们来简单介绍下现在临床比较常用的几款。
单焦点人工晶体
这是最早也是目前仍最常用的晶体。除了能解决摘除白内障后的屈光问题,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而言,还可以减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但是缺点就在于,一般的单焦点人工晶体不具有调节能力,只能保证一定距离看得清楚。比如不预留度数,保证看远清楚,那么看近就需要戴花镜;如果预留一定度数,保证看近清楚,那么看远就需要配镜。
多焦点人工晶体
为了解决能同时看近看远的问题,有科学家就研发了多焦点人工晶体。通过折射或衍射的原理,重新分配进入眼内的光线在不同的焦点上,而使得看近看远都能清楚。
但是问题就在于看近和看远都只是利用了部分光线,干扰了焦点成像,有些人就不能适应,会出现明显的眩光和光晕,夜间更明显。对于司机和一些经常需要眼睛进行精细工作的人不推荐。
可调节人工晶体
也是为了弥补一般人工晶体不具有调节能力而设计生产的。理论上比起一般的人工晶体可能具有更好的近视力。
但可调节人工晶体无法完全排除伪调节的影响,并且随着的推移,在囊袋运动逐渐被限制,调节的能力也会逐渐丧失,可能作用就和一般人工晶体类似了。
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体
早期人工晶状体均为球面,因其应用时间长安全度高,且价格便宜,一直沿用至今。但是球面像差较大。
而非球面人工晶体可以降低人工晶体的球面像差,提高暗视力,减少眩光对人工晶体的影响。整体视觉质量会比球面晶体好很多。只是相对球面晶体而言较为昂贵。
由于白内障术后,一般的人工晶体不具备防蓝光的功能,因此还有公司专门研发了一款黄色的蓝光过滤型人工晶体。并且由于白内障术后,很大一部分人(成人大约30%-50%,儿童100%)会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因此目前也有公司致力于研发可以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人工晶体。
总的来说,在选择人工晶体的时候,并不是越贵越好,就像很贵的多焦点人工晶体有些人可能根本不能适应,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
【YOYO游医生】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