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木糖无色杆菌是需氧的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最初由Yabuuchi和Ohyama报道,容易与其他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混淆,尤其是假单胞菌属,所以作为重要病原体的作用可能会被忽略。 有关此生物体的第一例眼科相关报道是在1977年,是从一个被感染的眼眶分离出来的。通过Medline的搜索有10篇关于氧化木糖无色杆菌角膜炎的报道;只有3例出现在PKP术后。2个病例中在局部使用类固醇药物时出现感染,另1例在使用硬性角膜接触镜后发生感染。据我们所知,本文是第一例双目同时在PKP术后发生氧化木糖无色杆菌角膜炎的报道。我们对其发病诱因、临床体征、治疗方法及愈后视力进行了观察。
病例报告 患者为63岁女性,有双眼疼痛及视力下降的病史。眼科病史为很明显的植片排斥宿主反应(GVHD)继发的双眼重症干眼症,当即给予永久性泪小管阻塞治疗。早先她因患有慢性髓样白血病接受了骨髓移植。移植术后并发了急性及慢性的GVHD,包括皮肤、肝脏及双眼的眼表。 通过检查,右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20/400,左眼视力仅为光感。生物显微镜显示双眼90%的角膜内皮缺损,左眼还出现角膜基质免疫反应浸润、角膜内皮炎症斑块形成、白内障产生、中央角膜溶解并伴有虹膜下垂和前房变浅。两次使用氰基丙烯酸酯凝胶进行前房成形都失败了,后来为患者左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中合并白内障吸出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全身使用类固醇激素药物(术前一天至术后2天连续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500mg)。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植片穿孔及之后的二次PKP手术。在这段时间,右眼角膜穿孔,所以又进行了急诊PKP联合白内障手术。 术后出现双眼的持续性角膜内皮缺损,给予眼睑缝合及眼部强力润滑剂治疗。这段时间,患者主诉有双眼红痛。检查发现,双眼100%角膜内皮缺损并伴有广泛的角膜基质浸润。角膜刮片的革兰氏染色未发现生物体及脓细胞,但是细菌培养结果为双眼均有氧化木糖无色杆菌。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标准进行了抗生素药敏试验和监控。由于CLSI没有现行的关于莫西沙星和革兰氏阴性生物的标准,美国食品药物监督局则破例使用肠细菌的作为替代。根据CLSI或FDA标准规定,眼部病原体易感性的阐述是有限定的,这种易感性是基于全身杀菌剂的使用而非局部使用,即便如此局部药物的使用仍有助于指导治疗 药敏实验表明病原体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四环素、亚胺培南敏感,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实验中氟喹诺酮的结果为两者皆有,即对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对莫西沙星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耐药。 治疗的前三天,双眼每小时一次哌拉西林(100mg/ml)。接着4周内局部点用的哌拉西林逐渐减量至每天4次。在此种治疗下,角膜浸润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双眼角膜内皮的缺损仍在继续。为了减低角膜上皮毒性,双眼局部治疗药物换用莫西沙星,每天4次。5周时,双眼植片上皮全部修复,植片基质也瘢痕化并长入新生血管。治疗持续了6周,在治疗末期,患者双眼角膜瘢痕较重,双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为手动。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