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38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年龄在12~33岁之间,分为三组:正视组15位,等效球镜度在+0.50~
-0.50 D之间,单眼裸眼远视力为20/20或更好,其中男性9位,女性6位,平均年龄为(24.1±3.5)岁;稳定性近视组17位,近两年近视度数稳定(近视进展小于0.50D/年),平均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为(-4.76±1.40)D,其中男性9位,女性8位,平均年龄为(24.7±2.1)岁;进展性近视组6位,近两年内近视进展速度至少为-0.50D/年(等效球镜度),目前平均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为(-3.33±1.43)D,其中男性5位,女性1位,平均年龄为(12.8±0.75)岁。两组近视受试者单眼远矫正视力均在20/20或以上。排除眼疾、双眼视功能异常以及有任何主观不适症状的受试者。跟每位受试者阐明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并征得同意。
1.2 方法
1.2.1 屈光状态检查 所有受试者右眼接受规范的主觉验光,包括单眼最正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单眼初步红绿测试、交叉柱镜确定散光的轴向和度数、再次单眼最正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再次单眼红绿测试,确定右眼屈光度数。
1.2.2 模糊阈值的测定 所有受试者用镜片在试镜架中进行屈光矫正。近视力表(bosenbaum pocket vision screener)置于眼前1 m处,受试者左眼遮盖,右眼前在屈光全矫的基础上加+1.0 D的球镜以补偿1 m距离处近视力表的调节刺激,使得受试者的右眼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实验时嘱受试者右眼注视最佳视力的上两行视标,并一直保持清晰。在受试者右眼前以0.12 D的梯度逐渐增加正球镜度数直到受试者报告察觉到初次的持续的轻微JND。上述过程重复3次,取3次JND的平均值。在此之前,先加+0.50 D的球镜以示范模糊的判断标准,使视标的黑白分界失去锐利性。使用瞳孔尺测量瞳孔直径。上述过程均在照明约为80 cd/m2的房间内进行。
1.2.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用(x±s)表示,应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处理。因数据方差不齐,故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
2 结果
三组受试者的模糊阈值的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采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显示正视组和近视组(包括稳定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稳定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间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28)。对所有受试者的模糊阈值和屈光不正度数做相关性分析,得两者的相关系数r=-0.48(P=0.002),即模糊阈值和屈光不正度数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近视度数越高,模糊阈值越高;但两者的相关性并不是很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