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术后矫正视力 术后1wk最佳矫正视力≥0.05者210眼,占95.0%;最佳矫正视力≥0.3者172眼,占77.8%(表1)。
2.2眼部并发症
2.2.1术中并发症 主要为后囊膜破裂7眼(3.5%),处理前段玻璃体后7眼全部植入人工晶状体。
2.2.2术后主要并发症 角膜水肿54眼(24.4%),均为内皮线状混浊或斑片状灰白混浊,经局部给予类固醇激素和(或)高渗液1wk内基本消退,无1眼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色素膜反应强阳性23眼(10.4%),伤口裂开3眼(1.4%),前房积血2眼(0.1%)。
2.3全身并发症 术中术后无1例诱发严重全身并发症发生和加重原有全身疾病。
2.4眼底检查 术后1wk对视力低于0.3的49眼进行散瞳检查,眼底病变41眼,占83. 7%。其中老年黄斑变性22眼,视神经萎缩10眼,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眼,视网膜色素变性2眼。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性白内障患病率明显增高,80岁以上老年人因白内障致盲率高达83.02%[1]。而这类患者多数合并一种或几种全身疾病,生理机能减退,应激和代谢能力低,手术耐受力差,所以要求短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手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因切口小、损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而符合这类患者的手术需求。资料表明[2]白内障术中最常见的全身并发症为眼心反射,高龄老年人发生率可高达56.6%,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而眼心反射大部分出现在球后麻醉、压迫软化眼球及上直肌牵引缝线阶段[3]。本组所有病例采用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同时不提吊上直肌,极大地降低眼心反射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避免了球后出血等局部并发症发生。这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的老年患者手术安全性大大增加,扩大了手术的适应证。并且简化了麻醉及手术的操作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所有患者均能承受手术,无明显不适反应。同时通过对本组病例观察,我们体会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减轻术后反应,尚应重视以下问题:术前行详细全身检查,必要时请内科医师协助诊治。空腹血糖控制在9.0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2.0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所有心脑血管疾病应处于恢复或稳定期。肾功能衰竭者术前1d行血透治疗。心肺功能不良者,术中予以低流量吸氧,并给予心电监护。术后处理以局部治疗为主,不限制活动,以免引起全身不良反应。
角膜正常功能依赖于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及形态。随年龄增长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形态和功能也发生改变,对超声乳化的损伤更为敏感[4]。同时高龄白内障往往为硬核,硬核超声乳化的难度及损伤程度增大,必然增加对角膜内皮的损害,造成术后角膜水肿甚至内皮功能失代偿,发生大泡性角膜病变,为此有文献报道[5]对高龄硬核白内障不主张选择超声乳化手术。我们体会术中使用有利于角膜内皮保护的高粘附性粘弹剂,硬核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碎核乳化技术[6],保持原位乳化,应用低超声能量、高负压的工作状态,尽可能缩短超声乳化时间,可减少手术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本组病例术后54眼发生角膜水肿,发生率24.4%,均为内皮线状混浊或斑片状灰白混浊,经局部给予类固醇激素和(或)高渗液1wk内水肿基本消退,无1眼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说明手术对角膜内皮造成的损害较小。
从表1可看出本组高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比术前视力有明显提高。术后1wk脱残率(≥0.3)达77.8%,脱盲率(≥0.05)达95.0%,极大地改善了高龄患者生存质量。但一部分患者虽然手术很成功,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仍然未能脱残甚至脱盲。分析低视力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患眼原有眼底病变有关。本组术后视力低于0.3的49眼中眼底病变41眼占83.7%,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白内障患者。故高龄白内障患者术前详细地询问病史及对侧眼的仔细检查尤为重要,必要时进行视觉电生理、荧光眼底血管造影、B超等检查,对预后有充分的估计,避免术后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高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充分的手术准备和娴熟的手术技巧不会造成严重手术并发症[7,8],应作为高龄白内障患者首选术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