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报告
男,21岁。因右眼视力下降3a于2006-07-01入我科住院,患者无恶心、呕吐、咳嗽、胸痛等症状。入院查体:Vod NLP, Vos 0.5, -2.25D可矫正到1.0。右眼球向正前方突出,眼突度检查:右眼16mm,左眼12mm,眶102mm,右眼球向颞侧活动受限,其余各方向活动正常。右眼Marcus-gunn征(+),角膜透明,周边前房>1CT,晶状体透明,玻璃体(-),视神经萎缩,视乳头鼻侧有出血,鼻侧视网膜静脉走行迂曲扩张,视网膜向前隆突,其中央可见大量出血,而出血区周围色素沉着。左眼(-)。A/B超检查,眼轴右眼21.03 mm, 左眼25.12 mm, 右眼球后可见低回声包块,低回声内部可见散在点状高回声,肿块内可见高中低不等的反射波。MRI及增强扫描右侧球后肌圆锥内可见一大小31.37mm×25.03mm大小的一梭形混杂密度影,密度大小不均匀,边界清晰,致右眼球受压、前突,球后间隙增宽扩大,右侧眼肌变薄,增强后呈现轻度不均匀强化。FFA检查:右眼鼻侧视网膜隆起大约+12D,右眼鼻侧视乳头可见高荧光,受压迫区可见大量色素及出血遮蔽荧光及团块样高荧光。入院诊断:右眼球后神经源性肿瘤。入院后于2006-07-12在全麻下进行外侧开眶,球后肿瘤摘除术,见肿瘤呈现紫黑色,有完整包膜,术后病检,右眼球后海绵样血管瘤伴血肿形成。
2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因瘤体呈海绵样而得名。是成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多位于肌圆锥内,晚期对视神经产生压迫作用,引起视神经萎缩或视乳头水肿。该病例由于病程较长,所以眼底的压迫症状也比较重,产生了视神经萎缩及鼻侧视网膜出血。该病例B超显示并不典型,显示为球后低荧光区内点状及条索样高荧光,结合患者无光感、视神经萎缩、眼球突出,肿瘤几乎填塞了整个球后,特别肿瘤几乎到了眶尖,没有黑三角,容易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如脑膜瘤等。
该病是良性,一般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由于该病例肿块较大,累及眶尖,估计粘连重,且术前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所以没有通过结膜下进路手术。由于3%~4%的海绵样血管瘤为多发性肿瘤,术中务必切除干净[2]。
【参考文献】 1易伟华,魏锐利,李玉莉.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学机制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04;4(2):320-323
2李凤鸣,刘家琦.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71-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