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是视觉电生理学的一项重要新进展,用它评价视网膜外层和中层功能障碍(如视网膜营养不良)的价值已得到肯定。但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主要以内层视网膜损害为主的青光眼,尤其是用于早期诊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介绍了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基本原理、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青光眼及高眼压症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与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关系。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青光眼;早期诊断
青光眼是我国的常见病,占致盲眼病的第四位,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21%~1.64%[1],青光眼致盲人数占盲人总数的5.3%~21%[2]。因此,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研究认为,青光眼内层视网膜(内丛状层和节细胞层)最早出现损害,因此对青光眼早期内层视网膜损伤的检测非常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视野检测,但有研究表明,青光眼在常规视野检查出现异常时,约25%~40%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已死亡[3],且为不可逆改变。因此,寻找视野之外的其他视功能检查方法及完善或发展这些方法,是青光眼早期诊断研究领域中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20世纪90年代初,Sutter等[4]提出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来定量评价视网膜的功能,已逐渐在临床及科研上得到了推广。传统的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是用闪光刺激记录视网膜的总体电反应,对微小病灶不敏感,也不能对病灶进行定位。局部视网膜电图是记录视网膜对局部闪光刺激的反应,其具有信/噪比低、信号弱、需多次叠加的特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大量局部区域的电反应。而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够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的多个不同区域,将视网膜不同区域的反应分离并提取出来,并用一立体图像显示视网膜不同部位的反应密度,直观地反映各部位的视功能,且可进一步在二维图上分析不同象限、不同区域的反应密度及峰时,也可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分析和比较。由于多焦视网膜电图几乎同时对视网膜的不同部位进行刺激,多部位的刺激时间几乎重叠,因此多焦视网膜电图既弥补了全视野视网膜电图不能对病灶进行定位,又解决了局部视网膜电图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测试大量区域的问题。
1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基本原理
多焦视网膜电图是应用m系列控制伪随机刺激方法[5,6],达到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多个不同部位,并应用快速Walsh变换,计算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互相关函数,以单通道的常规电极记录多个不同部位的混合反应信号,并将对应于各部位的波形分离出来。这种系统可分别分析视觉系统的线性和非线性成分,从而反映视觉系统不同层次的功能。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