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
2.1 黄斑中心凹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最高
多焦视网膜电图以中心凹反应最大,越向旁边黄斑区及周部,多焦视网膜电图振幅越低[4,7,8],潜时也越延长。Kondo[9]发现,随着偏心度的增加,各波反应密度(即单位面积的反应幅度)明显下降,其中P1波比N1、N2波下降更快。与Sutter和Tran[4]的研究结果相同,提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反应密度与视网膜视锥细胞的分布相一致,即表现为黄斑区反应密度高,在三维反应密度图上呈现峰状。
2.2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不对称分布 Kondo等[10]对21只正常眼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记录,观察到正常眼在近视网膜中心凹处多焦视网膜电图鼻、颞侧反应不对称,颞侧视网膜的反应密度较鼻侧高,上下两半视网膜的反应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arks等[7]记录20只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一阶反应潜时在视野各部位差异无显著性。Nagatomo等[11]也测量了20只正常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发现N1波和P1波波幅在中心凹最大,随离心率增加而减弱,而P1波中变异最大的也在中心凹,视网膜上半部N1波和P1波的潜时比下半部视网膜短,而波幅则较之大,提示可能存在上部视网膜功能优势,视网膜鼻、颞侧反应的潜时和波幅差异无显著性。Seeliger等[12]用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潜时做出一阶反应潜时地形图,发现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潜时个体变异很小,在生理盲点、刺激野上下边界和黄斑区潜时较长,在黄斑区周围潜时较短,在颞侧视网膜潜时最短。多焦视网膜电图的鼻-颞侧变异现象可能与视网膜内层的神经节细胞、无长突细胞及丛间细胞功能活动有关。Frishman等[13]发现,向猴眼玻璃体内注射河豚毒素(TTX)或N-甲基-左/右旋天冬氨酸(NMDLA)时,可以消除这种鼻-颞侧变异。原因是两者可以去除多焦视网膜电图主要成分。Hood等[14]发现,人眼多焦视网膜电图波形也具有与猴眼相似的鼻-颞侧变异特征,但不如猴眼明显,因为猴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中内层视网膜的功能较大。
2.3 年龄对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Anzai等[15]记录了32例(32眼)年轻和老年健康志愿受检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波形,观察了中央、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区各项反应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状况,发现多焦视网膜电图的N1波和P1波的振幅与潜时均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局部反应的波幅趋于减小,而潜时逐渐延长。这与吴德正等[16]和谭浅等[17]观察到的结果一致。后者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各波振幅密度值及潜时的变化与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逐渐减低有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