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9岁。主诉:间断性左眼痛伴头痛、恶心2周。患者于入院前2周,因生气而诱发左眼持续性胀痛,伴左眼视物模糊,左侧头痛,恶心。自行点“润洁、抗生素眼水”,休息1天后缓解。入院2天前又出现上述症状并加重,伴呕吐,重复上述治疗,症状无好转。既往史:于50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眼部检查:视力右4.7,左1 m指数。右眼晶体轻度混浊,余正常。左眼睑轻度水肿,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KP(+),前房极浅,房角全部关闭。瞳孔散大,约8 mm,对光反射消失,晶体轻混,眼底检查不满意。眼压:右12 mmHg,左60 mmHg。诊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左)。治疗经过:给予药物降眼压,于3天后眼压降至正常,1周后眼压控制平稳。遂行左眼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术。术后第二天出现浅前房。查眼底见:左眼颞下象限及鼻侧各见一隆起团块,其下液体不随位置改变而流动,周边部检查可见360°范围的睫状体脉络膜环状脱离。诊断为:青光眼术后脉络膜脱离。经充分散瞳、包扎及给予糖皮质激素、高渗药物等治疗,疗效欠佳,后加固切口,前房注气及黏弹剂。前房形成不理想。遂转北京同仁医院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成形术。前房形成良好,术后抗炎、营养角膜对症治疗。
预后:左眼视力4.5,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闪(-),瞳孔轻度散大,直径4 mm(右眼瞳孔直径2.5 mm),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压10.8 mmHg。
2 讨论
手术后脉络膜脱离多发生于术后当时或术后1~4天,这与术中眼压的明显变化及术后眼内的炎症反应有着很大关系。脱离的原因多由于眼球切开后,眼压下降,血管扩张,液体漏出到脉络膜睫状体上腔,或因手术时前房角受损,使房水进入睫状体和脉络膜上腔。青光眼滤过术后尤易发生,这是由于术后滤过太强,长期低眼压所致,临床表现为术后前房变浅或消失、低眼压以及脉络膜脱离。
为了减少脉络膜脱离的发生,我们应当在术中尽量减少眼压较大幅度的变化。如在做小梁切除以前,先做前房穿刺,缓慢放出少许房水,做小梁切除时,动作放慢,先让房水缓缓流出,在手术结束时,再从穿刺口向前房注入生理盐水,加深前房,提高眼压,以防手术后眼压过低,一般使眼压恢复至10 mmHg左右,这样可以明显减少脉络膜脱离的发生。另外,手术操作应尽量做到稳、准、轻,以减少术后的炎症反应。
一旦发生脉络膜脱离,一般先行药物治疗,根据眼部检查,对眼前节炎症明显者,局部点睫状肌麻痹剂,1%阿托品眼水,含糖皮质激素的抗生素眼水。点阿托品眼水的传统方法为3次/d。但对将有粘连的虹膜及不易散大者,改用连续点3组,每组3滴,10 min 1滴的方法,这样瞳孔括约肌受到持续不断地张力,瞳孔一般可以达到理想的散大,有些病人在瞳孔散大到一定程度时,瞳孔阻滞解除后,前房在一瞬间可恢复正常。局部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是同样使用这样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浓度,迅速减轻眼内反应,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同时应用高渗剂,可以加速脉络膜上腔液体的吸收,用药时,密切观察眼压、角膜、前房、瞳孔等的变化。用药如果无效,可以选择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成形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有些病人经过2~3周,前房逐渐恢复,不必再手术,有些病人角膜内皮因为与晶状体相贴而发生水肿混浊,应马上进行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前房成形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