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报告
女,9岁,发现右眼外斜,右眼视力不良9a。患儿生后2wk时父母发现右眼外斜,随年龄增长外斜渐加重。5岁时发现右眼视力不良。曾在外院诊断“共同性外斜”,“右眼弱视”,经“遮盖治疗”右眼视力无明显提高。患儿足月顺产,无眼外伤史,无手术史,无高热、惊吓等诱因。家族中无斜弱视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入院查体: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4,近视力0.5,-1.50DS -1.00DC×170°=0.3,左眼1.5,近视力1.5。眼位:角膜映光法:左眼注视,右眼外斜;右眼注视时,左眼外斜,三棱镜角膜映光法:左眼注视,33cm-50Δ,5m-55 Δ;右眼注视时左眼外斜度大致相同,戴镜时斜视度无变化。同视机检查无双眼视功能,双眼各方向运动正常。双眼前节裂隙灯检查正常,眼底检查:双眼视乳头形、边、色正常,视网膜色泽、血管正常,右眼黄斑位于视乳头颞侧缘下方,距视乳头中心约1.5PD处,黄斑中心光弥散。电生理检查:右眼VEP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ERG振幅明显降低。诊断:①交替性外斜视;②右眼黄斑异位。治疗:入院后行右眼外直肌后退7.5mm,内直肌折叠4mm,术后双眼角膜映光正位,遮盖与去遮盖双眼均无运动。术后0.5a随访双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右眼视力无提高。
2 讨论
正常黄斑位于视乳头颞侧稍偏下方约2~2.5PD处,黄斑异位是指黄斑距视乳头过近、过远或在原有位置偏上或偏下。显著黄斑异位者,因明显的Kappa角而出现假性斜视[1],这时角膜映光点不在瞳孔中心,但行遮盖与去遮盖检查,被遮盖眼不运动。本例黄斑中心位于视乳头中心颞下方约定1.5PD处,属轻度黄斑异位,从而因Kappa角不明显故假性斜视并不显著,患儿同时伴有较大度数的交替性外斜视,故双眼分别注视时,第一、第二斜视角基本相同。斜视矫正术后双眼位正,无复视。黄斑异位常常伴有眼部其他畸形,如视乳头脉络膜缺损、玻璃体动脉残留、小眼球、小角膜、圆锥角膜、斜视及弱视等,有遗传和先天性发病因素[2]。国内报道黄斑异位病例多合并有视网膜皱襞或其他眼部畸形[3],而本例除合并交替性外斜视,无其他结构异常,且患儿为足月顺产,家族中无斜弱视患者,故发病原因不明确。患儿曾诊断弱视、交替性外斜,并曾接受较长时间弱视治疗训练,但疗效不佳,视力无明显提高。入院后经散瞳仔细查看眼底,并行眼底照相,发现右眼黄斑位置异常,电生理检查右眼VEP、ERG振幅降低,VEP潜伏期延长,证明黄斑发育不良。所以斜、弱视患者散瞳仔细检查眼底十分必要。黄斑异位多无双眼单视功能,矫正外斜后患儿未能建立双眼单视,故以后仍有再发生外斜视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承芬.眼底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8
2宋绣雯.眼底病图谱.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3
3韩凤荣,付晶.先天性视网膜皱襞合并黄斑异位交替外斜视一例.眼科,2005;14(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