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眼科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往仅将白内障手术作为复明手术的推广,而现在则视白内障手术为屈光手术范畴,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争取获得更好的屈光矫正效果,大型防盲治盲项目“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健康快车”等均取得重大成效。我国白内障手术率(每年每百万人群所做的白内障手术)逐年增加,2004年统计已达448.7/100000[1],白内障的手术研究相当活跃,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技术可减少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并发症,结合散光轴选择透明小切口位置可明显减少术后散光度。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由于费用低、安全可靠,在许多基层地区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术。现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已经成为我国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方法。目前无论是透明角膜切口,还是巩膜隧道切口技术已相当成熟。人工晶体植入也有较大进展,多焦点人工晶体、矫正术前散光的人工晶体、防止术后蓝视症等人工晶体的临床使用,提高了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更好恢复。在基层医院超声乳化设备的引进和显微技术的开展,提高了白内障患者手术的复明质量,但也应重视防盲治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手术的费用
直接影响白内障手术率在基层医院就诊患者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对经济收入不多的农民患者而言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特点、优点对他们来讲是可以理解接受的,而术前检查以及手术的费用价格往往接受不了(平均手术费约2500元),加上农村老年患者文化水平偏低,只能接受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手术(现在有80%的患者愿意接受该手术),住院5~7天,手术费用低,视力也提高了。目前基层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绝大部分是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个人承担的费用相对要少的多。
2 配套设备的不足降低了白内障复明的质量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常规的配套检查设备有:眼科A/B超、角膜屈曲率仪、角膜地形图、脉冲眼压计、视网电生理检查仪、内皮细胞检测仪(省级医院配备),而在基层医院受条件和经济限制只能配备眼科A/B超、角膜屈曲率仪,条件稍差的医院眼科A/B超都不具备,人工晶体的度数只能根据患者以往的屈光度数和视力参照SRD-Ⅱ公式推算得出。另外白内障患者术常规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角膜散光轴选择切口位置,这在基层医院是不可能实施的,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术后规则或不规则散光,从而降低了术后视觉质量的提高。术后内皮层不同程度的水肿是术后较普遍的反应,而部分年老体弱患者,水肿消退缓慢,有的需1个月的时间,极个别患者出现了内皮水肿混浊不能恢复,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并发症。内皮细胞检测仪的术前检查大大降低了以上并发症的发生。不进行眼科A/B超对眼球的测量和眼后端的检查,由于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采用估算法,往往术后需配镜矫正(一般均大于±2.00D)才能提高视力。由于晶体混浊严重者眼底视网膜无法窥见,单靠光定位,红、绿玻片检查是不能完全确定视网膜功能的,视网膜电流图的检查应用,克服了多数患者术后因网膜功能差视力不能提高的问题,做到了术前有一定的预见性,避免了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