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为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也”。阳气不足则阴有余,故能拘敛视近,阳为阴侵,光华不能发越于远,故视近清晰,而视远模糊。《灵枢?决气》曰:“气脱者,目不明。”因五脏六腑精阳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故阳气脱则目不明(张介宾注)。
现代医学认为:近视眼是由遗传或后天发育不良使眼轴延长;或者由于睫状肌痉挛,使晶状体曲率改变等因素导致物像成焦于视网膜之前而形成。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脏,乃人体生长发育之源和眼内晶珠(晶状体)发光之根。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则眼之前后直径(轴径)不长不短,饱满丰圆,黄晶珠发光,远近正常,始无近视之疾。若阴阳一有所偏,则眼内组织发育不良,眼之前后直径不长即短,其长者,晶珠较正常而后移(晶状体曲率改变),光华则远射困难,此乃阳虚阴盛,阳受阴遏,故视物能近怯远。阳气虚以心、脾、肾三脏为主。
2.1.1心主血脉“诸脉者皆属于目”,心气充盛推动血行上养于目。“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灵枢?大惑》)。目赖五脏六腑精气充养,而“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灵枢?邪客》)。心有藏神之功,对于协调脏腑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故目之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若长期近距离学习、工作,过用目力,劳瞻竭视,致心阳衰微,运血无力,神失所养,则光华不能发越远处,故视远模糊。如《眼科百问》曰:“目能近而不能及远者,因谋虑不遂,以致真血耗散,心神大虚,故光华不能及远也,故近视也。”
2.1.2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目能视物之神光,源于先天精气化生,亦赖于后天脾胃运化的精气充养。李东垣《兰室秘藏》曰:“五脏六腑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六腑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肝虽藏血上濡于目,亦必须通过脾胃气化。若平素嗜食生冷,择食或偏食,损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弱则升降运化失职,血无以化,目不得血,神光不能远射,故成本病。
中医辨证为脾虚的患者多有心功能减退[2]。有资料表明 :心气虚的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2,3-DPG含量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值,提示心气亏虚,血行无力,血液瘀滞,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3]。由此推断,心脾阳气不足,可影响血行,使目系营养不足,不耐疲劳,易患近视,而用眼太过亦可影响气血运行,加重心气负担,二者可相互影响。中医治疗近视眼多用补益心脾阳气的黄芪、菖蒲、白术、炙远志等药。近视眼的发生与缺锌等物质有关,而这些物质的吸收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有资料表明:脾虚患者血中锌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体内必需物质的缺乏可因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等原因所致,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采用相应之法,如滋补肝肾的中药富含锌等物质,可增加其摄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