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纤溶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3,4]
纤溶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纤溶酶原(plasminogen,Pg)/ 纤溶酶 (plasmin,Pm)、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inhibitor,PmI)。纤溶酶原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原,主要在肝脏合成后释放入血。经纤溶酶原激活物裂解肽键激活,在血浆中游离纤溶酶迅速被α2-抗纤溶酶抑制。纤溶酶的特异性不高,与纤维蛋白、凝血酶、α2-抗纤溶酶及多种细胞的可逆结合,在调节纤溶中及细胞外基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PA包括t-PA(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u-PA(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链激酶和葡激酶。t-PA、 u-PA均是丝氨酸蛋白酶,链激酶和葡激酶本身不是酶,需与纤溶酶原结合而激活之。链激酶和u-PA属于非特异纤维蛋白激活剂,不仅激活结合于纤维蛋白的纤溶酶原,而且激活血浆中游离的纤溶酶原,易引发纤溶。PAI抑制PA的活性,包括PAI-1和PAI-2,PAI-1是起主要作用的抑制剂,体内多种细胞能产生,可迅速结合纤溶酶原激活物使其失活。PmI主要是α2-抗纤溶酶,由肝脏产生存在血浆中,与游离的纤溶酶结合后阻止酶再与底物结合发挥抑制作用。总之, PA /PAI、Pg/Pm、Pm /PmI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平衡,调节着纤溶及细胞外基质代谢正常进行,这个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出现病理情况。
2纤溶酶系统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1实验研究
2.1.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临床治疗是难点,其发病机制不明,其特征是血管纤维膜形成。Siren等[5]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的视网膜前膜,发现有uPA、tPA 和 PAI-1 mRNA 的表达,认为与前膜形成过程中细胞外基质代谢有关。Wileman等[6]研究TGF-β(转化生长因子)可增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AI-1,这能减少基质降解,有利于基质沉积新生血管纤维膜的形成。Prager等[7]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诱导u-PA在血管内皮表面的快速激活。Le等[8]在玻璃体内注入表达uPA拮抗剂基因的腺病毒,结果使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减少了78%。Erem等[9]测量92个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凝和纤溶状态,结果: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PAI-1的血浆浓度和血小板数明显增高。血液的高凝和低溶状态,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有关。总之,纤溶酶系统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研究调节纤溶酶系统,可能找到延缓该病发展的方法。
2.1.2缺血性视网膜损伤 视网膜属于神经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Zhang等[10]结扎老鼠视神经,致视网膜u-PA和纤溶酶活动增加,当玻璃体内注射α2-抗纤溶酶后,可保护节细胞免于丢失。Kumada等[11]玻璃体内注射兴奋性神经毒素NMDA,发现t-PA基因敲除的小鼠视网膜节细胞凋亡程度较野生型显著降低,说明t-PA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损伤作用。O′Rourke等[12]发现周围交感神经元合成介质t-PA沿轴突分布于小动脉壁和微血管,作用降解血管壁基质,调节血压和毛细血管灌注。在眼内葡萄膜血管也有t-PA分布,与调节眼血液循环有关,其作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之,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有望调节血液循环,有望保护视网膜抵抗缺血损伤。
2.1.3视网膜血管阻塞 动脉阻塞导致急性视网膜缺血坏死,静脉阻塞引起血液循环障碍。Novokhatny等[13]一直致力于局部直接实施纤溶酶溶栓的研究,用于治疗时间较长已回缩的血栓,或局部血流少纤溶酶原缺乏者。最近, Marder [14]用兔腹主动脉血栓模型试验,比较纤溶酶与t-PA的局部溶栓效果,在局部血流被限制时,证明纤溶酶效果优于t-PA(93%:49%)。Stewart [15]用兔作纤溶酶溶栓临床前试验,用4倍、6倍治疗剂量不引起出血,而t-PA在25%治疗剂量就引起出血,说明纤溶酶比t-PA更安全,纤溶酶很可能成为一种新型溶栓剂。
2.1.4玻璃体后脱离 近年来,去除玻璃体后皮质形成完全性后脱离,在许多眼病中的预防及治疗意义已被验证。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粘连主要靠层粘连蛋白、纤粘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作用。用化学酶液化玻璃体分解交界面的连接成分,产生了酶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可使玻离体切除术变得简便易行。纤溶酶用于诱导玻璃体后脱离已作了大量研究,Uemura等[16]研究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作用机制,玻璃体切除术后分析发现剥离的内界膜上的层粘连蛋白、纤粘连蛋白被分解成小片段。Takano等[17]试验在人眼玻璃体腔内注入纤溶酶0.5U后,检测激活的与潜酶形式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比率,结果比率升高,纤溶酶可能激活内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分解交界面连接,诱导玻璃体完全性后脱离。由上分析,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机制可能包括上述二者。Kim等[18]观察兔玻璃体腔注入纤溶酶4mo后,认为纤溶酶无视网膜长期毒性。猪眼结构比兔眼更接近人体,王庆平等[19]用50μg t-PA玻璃体腔注入联合睫状体冷冻活猪眼进行诱导后脱离试验成功。Gandorfer等[20]在尸猪眼和在尸人眼[21]用纤溶酶2U诱导后脱离成功。Sakuma等[22]试验微小纤溶酶注入兔眼玻璃体腔12.5~250μg,7d后观察无变化,认为<250μg无视网膜毒性。以上实验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建立了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