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后,我国致盲眼病主要是以沙眼为主的传染性眼病及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角膜软化症,占致盲眼病的第1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角膜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第1位致盲眼病已由白内障所取代,角膜病致盲率降至第2位。但是由于对角膜病预防的宣传普及不够,基层医院的医生对角膜病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致使某些常见多发性角膜病的诊治延误。
目前" 角膜供体来源不足也制约了我国角膜移植手术的开展。在我国的边远贫困地区,仍然可见因维生素A缺乏而导致的角膜软化症患者" ,角膜盲已成为一个" 非常严重的问题。此外,随着现代白内障手术的普及和玻璃体手术中新材料的应用,致使大泡性角膜病已日益增加;而角膜接触镜的广泛配戴,又使角膜感染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据我国角膜病调查结果显示,感染性角膜病尤其是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erpees simplex keratitis,HSK)居致盲角膜病的第1位。
一、感染性角膜病
1.病原体种类的变迁:由于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的滥用以及配戴角膜接触镜的人数增加,混合感染性角膜病患者日渐增多,其临床症状也不典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属和曲霉菌属已分别为细菌性及真菌性角膜炎的首要致病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镰刀菌已不再是第1位的致病细菌和真菌。单纯疱疹病毒依然是病毒性角膜病的首要致病病毒,也是感染性角膜病的首位致病因素。此外,棘阿米巴原虫所致的角膜炎也时有发生。
2.诊断新技术的应用:细菌、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体征、病理涂片、病原体培养及组织活检结果确诊。由于病程的不同,用药情况,以及取材部位和手法的差异,致使检查结果不理想。共焦显微镜是一种" 无损伤性的检查方法,可用于活体角膜病研究,为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诊断和疗效的监测提供了一个实时的三维图像显示,并可储存记录。但是,目前用于临床的共焦系统多为光学性,易受光线反射的影响。当角膜病变坏死组织较厚、混浊严重,以至其折光强度与病原体相似时,图像可能会模糊不清,检查结果不理想。此外,由于菌种的不同,其影像的对比敏感度也不同,检查时对菌种鉴别困难较大。未来应用于眼科的激光共焦显微系统将弥补此缺陷。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