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我国PACG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如前所述,多种机制共存型PACG是我国PACG的主要类型,而传统的诊断标准未能对非瞳孔阻滞机制明确加以阐述,故常导致这一类型的PACG误诊,以致未能针对非瞳孔阻滞因素作出相应的有效治疗。将多种机制共存型PACG与其他类型予以鉴别,对PACG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1.诊断:首先,根据虹膜形态及中央前房深度,我们可简单地将PACG分为两类:虹膜高褶型和虹膜膨隆型。如果是虹膜膨隆型,我们可对其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再次评价房角及虹膜形态。如术后房角明显加宽,周边虹膜变平坦,那瞳孔阻滞的诊断即成立;但如果术后仅周边虹膜膨隆减轻,而房角仍狭窄或关闭、或暗室试验阳性、或UBM检查暗室条件下房角关闭,则可诊断为多种机制共存型PACG。
多种机制共存型PACG可进一步分为不同亚型。在完成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我们可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局部滴用毛果芸香碱收缩瞳孔,使周边虹膜变薄,此时如关闭的房角开放或窄房角加宽,则非瞳孔阻滞因素为虹膜肥厚。如虹膜切除术或缩瞳治疗后,患者的房角仍狭窄或关闭,那共存的非瞳孔阻滞因素则是睫状体前移。UBM检查对明确非瞳孔阻滞机制有重要作用,其能直接判断睫状体是否肥厚或前移,并可判断光照或暗室条件下的周边虹膜是否肥厚。
2.治疗:对于瞳孔阻滞与周边虹膜肥厚共存型PACG的治疗,可采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先解除共存的瞳孔阻滞因素,然后再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减少周边虹膜的厚度,避免周边虹膜堆积。如果治疗单位无激光设备,则可进行缩瞳治疗。由于长时间使用毛果芸香碱可引起眼部和全身并发症及副作用,我们建议先予患者滴用毛果芸香碱以预防房角关闭,然后再嘱患者到有激光设备的医院进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然而,瞳孔阻滞和睫状体前移共存型、或睫状体前移和虹膜肥厚共存型PACG的治疗效果较瞳孔阻滞与虹膜肥厚共存型PACG差。定期的房角检查和UBM观察发现,某些情况下睫状体前移可加重房角狭窄。
如果是单纯性非瞳孔阻滞型PACG(虹膜高褶型),则无需进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是该型PACG首选的治疗手段,虹膜成型术后,可再次评价房角情况。虹膜成形术对虹膜肥厚型患者通常有效,但对睫状体前移型患者而言,虹膜成形术或缩瞳治疗只能使虹膜高褶得到部分改善。只要高褶的周边虹膜在暗室条件下未见阻塞小梁网功能区,那这种治疗即相对有效。
无论何种类型的PACG,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一旦患者出现周边虹膜广泛粘连,眼压控制将相当困难。此时必须行滤过性手术。但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将影响滤过性手术的疗效,如扁平前房、脉络膜脱离、脉络膜上腔出血、恶性青光眼和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是否存在其他可代替滤过性手术的降眼压方法?只要还有一个象限的房角开放,且眼压控制在30 mm Hg以下,视神经损害不严重者,可施行激光虹膜切除术和(或)虹膜成形术,并在术后进行24 h眼压曲线测定。随着前房的加深,部分患者粘连的房角重新开放,虹膜切除术和(或)虹膜成形术后部分患者的眼压较术前下降。如患者术后的眼压下降至正常水平,且至少两个象限的房角开放,则上述治疗有效,可不必继续用药,但需密切随访,以观察眼压是否长期控制。虹膜成形术后如眼压仍难以控制,或术后一段时间后眼压又回升,那我们可根据24 h眼压及视神经损害的程度,选择局部降眼压药物将眼压控制至靶水平。在我们的临床研究中,约45%的此类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理想,这意味着约45%的此类患者可避免行滤过性手术。对房角广泛粘连的患者而言,非滤过性手术如房角粘连分离术也可代替滤过性手术。Hidenobu等对这种非滤过性手术患者进行了长期的随访观察,发现93%行房角粘连分离术的患者眼压在术后18个月的随访中能控制在21 mm Hg以下。如果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的眼压仍未能得到控制,则应采用滤过性手术。在进行滤过性手术时,我们建议使用巩膜瓣可调整缝线,以预防术后早期滤过过度引起的并发症。
PACG是我国及亚洲人种的常见致盲眼病之一。世界上的PACG患者超过3千万,这相当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总数。充分认识PACG的危害性对世界范围内的眼科工作者相当重要。东亚人尤其是我国人的房角有发展为爬行性房角关闭的倾向,且有直接证据表明爬行性房角关闭是由多种机制引起。虹膜根部附着位置及睫状体位置变化是导致此型PACG房角爬行性关闭的决定性解剖因素。将此型PACG与其他型PACG区别,对PACG的诊断和治疗十分必要。尽管最近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开始所提出的问题并未完全明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我们也希望此篇文章能激发同道对PACG领域的研究兴趣,努力寻求解答上述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赵家良,胡天圣,胡铮,等.西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眼科杂志,1990,26:47-50.
2,Congdon NG, Youlin Q, Quigley H, et al. Biometry and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among Chinese, white, and black populations. Ophthalmology, 1997,104:1489-1495.
3,王宁利,周文炳,叶天才,等. 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进行人眼前房形态的测量及分析.中华眼科杂志,1995,31:412-416.
4,王宁利,赖铭莹,陈秀琦,等. 活体人眼虹膜形态实时定量测量方法的研究.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69-372.
5,王宁利,叶天才,赖铭莹,等.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与房角镜检查眼前房角结果的比较.中华眼科杂志,1999,35:174-178.
6,王宁利,赖铭莹,陈秀琦,等. 超声生物显微镜暗室激发试验.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83-186.
7,Wang N, Wu Z, Liu H. Mechanism and etiology of 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 Eye Science, 1994,10:186-192.
8,王宁利,周文炳,叶天才,等.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中华眼科杂志,1995,31:133-136.
9,Wang N, Zhou W, Ye T, et al. Studies of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in China. Eye Scinence, 1997,13:120-124.
10,王宁利,欧阳洁,周文炳,等. 中国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0,36:46-51.
11,周文炳. 原发性瞳孔阻滞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期探讨. 中华眼科杂志,1993,29:114-116.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