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经计算机Statpal软件统计处理,并进行t检验。
结果
一、术后视力
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术后1 d 15只眼(40%);术后1个月28只眼(74%);术后3个月28只眼(74%)。术后发现眼底黄斑变性8只眼、视神经萎缩2只眼。
二、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变化
采用角膜地形图计算角膜散光度变化(表1)。本研究术前平均散光度(0.75±0.54)D,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平均散光度变化分别为0.35、0.33及0.12 D,术后1 d及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35,-3.200;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t=-1.217,P>0.05)。采用自动屈光仪,通过角膜曲率计算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的平均散光度变化,分别为0.20、0.15、0.13 D,与角膜地形图计算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t=-1.174,-1.393,-0.958;P>0.05)。
三、手术前、后角膜散光轴位变化
根据Gimbel及Sun的方法[2],将散光轴位≥45°或<135°定为顺规性散光,<45°或≥135°定为逆规
表1 38例患者手术前、后两种仪器测量
时间 角膜地形图仪 自动屈光仪 t值* 术前 0.75±0.54 0.81±0.48 1.102 术后1 d 1.10±0.71 1.01±0.65 -1.174 术后1个月 1.08±0.66 0.96±0.51 -1.393 术后3个月 0.87±0.55 0.94±0.48 -0.958
*均P>0.05性散光。采用角膜地形图仪及自动屈光仪测量,术后1 d出现顺规性散光的眼数较术前有少量增加,术后1个月时明显减少,而同时出现逆规性散光的眼数明显增加(表2,3)。
表2 38例患者不同时间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的
时间 顺规性散光 逆规性散光 眼数 百分比(%) 眼数 百分比(%) 术前 16 42 22 58 术后1 d 17 45 21 55 术后1个月 6 16 32 84 术后3个月 6 16 32 84
表3 38例患者不同时间自动屈光仪测量的
角膜散光轴位分布情况
时间 顺规性散光 逆规性散光 眼数 百分比(%) 眼数 百分比(%) 术前 13 34 25 66 术后1 d 21 55 17 45 术后1个月 4 11 34 89 术后3个月 6 16 32 84
四、手术性散光度(表4)
根据余弦定律[3]矢量计算平均手术性散光度,术后1 d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58,P<0.05);术后3个月时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数据与自动屈光仪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482,P<0.05)。
表4 38例患者术后不同时间两种仪器测量的
术后时间 角膜地形图仪 自动屈光仪 1 d 1.37±1.03 1.35±0.95 1个月 1.24±0.93 1.24±0.72 3个月 1.04±0.75 1.36±0.9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