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前沿动态 >> 研究进展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我国弱视与斜视防治10年进展

http://www.cnophol.com 2008-7-9 13:25:12 中华眼科在线

    斜视   

    一、实验研究   

    目前,我国许多医院已开展实验性眼前节缺血研究。离断犬眼任意2或3条直肌后,检测眼部血液供应情况,发现离断2条直肌时,术后无明显缺血改变;离断3条直肌,18只眼中5只眼出现眼前节缺血综合征。对房水抗坏血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同时离断2条直肌,眼前节血流无改变,同时离断3条直肌,早期眼前节血流明显降低,后期血流逐渐恢复。离断3条直肌后,眼前节缺血引发的眼内超氧化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将导致眼部脂质过氧化损伤,这一损伤在眼前节缺血改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眼部血循环的恢复,主要依靠新生血管的形成。截除手术与后徙手术比较,前者更利于血循环的恢复;内直肌血循环的恢复优于外直肌。上述实验结果与临床斜视矫正手术同时离断直肌不可超过2条的原则完全符合。   

    二、临床研究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内斜视:文献报道对50例先天性内斜视患者进行双眼斜视矫正手术后,在22例眼位恢复正常的患者中,13例近立体视锐度≤200″;无1例恢复立体视功能,由此强调先天性内斜视患者应在2岁以内进行手术治疗,以双眼内直肌后徙手术为首选术式。   

    2.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据2篇文献报道,对219例、122例配戴矫正眼镜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随访,观察8年、3年,眼位良好者占83.11%、86.50%;弱视治愈者占79.91%、75.96%;70.50%、56.41%有立体视功能;眼位回退率为8.67%、13.41%。另有文献报道回退率达18.33%和21.00%。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据2篇文献报道,总计174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经矫正手术后,有立体视功能者占27.90%和70.51%。   

    4.非调节性内斜视:国内文献报道,216例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仅为12.00%。   

    (二)间歇性外斜视   

    对国内2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其临床特点为近立体视功能保存者占98.5%(130/132),大部分患者丧失远立体视功能,保存者仅占16.7%(22/132);保存的近立体视锐度不如正常人群,峰值在100″~200″间(正常人群为60″)。因此关于手术时机问题,有作者认为对儿童10°以内间歇性外斜视、有良好双眼视觉者,可随访观察数年,当发现视功能出现恶化趋势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对>10°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早期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术式首选外直肌后徙术。这些治疗原则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在儿童垂直位斜视患者中,以上斜肌麻痹者最多见。文献报道,对10年内14岁以下接受垂直类型斜视矫正手术的548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307例,占56.0%。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常伴发直接对抗肌下斜肌亢进,因此,手术方式首选下斜肌减弱术,即后徙或切除下斜肌,平均矫正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数9△~12△。根据垂直斜视症状的轻重,重者可联合后徙健眼下直肌。对下斜肌无亢进患者,应首选健眼下直肌后徙术。对后天性上斜肌麻痹,以外旋转偏斜伴复视为主患者,应首选患眼上斜肌前部前徙术,该手术可矫正<10°的外旋转偏斜。   
 
    (四)特殊类型斜视   

    1.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本病病因不详。临床症状特殊,表现为非麻痹性内斜视。治疗困难。对31例该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肌电图检查显示,内、外直肌均有自主收缩电位;B超及CT检查显示眼球增大并与眶壁接触;眼外肌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眼外肌的炎性病变或缺血有关。有学者提出,对严重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可采用眼眶骨膜固定术,即利用自身的眼眶骨膜或硅胶带将眼球固定在理想的眼位上,以防眼位回退。   

    2.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Thyroid-related immune orbitopathy,TRIO):对因甲状腺疾患引起的眼部病变命名较多,诸如内分泌性眼球突出、甲状腺毒性眼病、浸润性眼球突出、Graves病或将Graves病分为Graves眼病及眼型Graves病等。为了明确本病的发病机制及发病部位,国内学者提出的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的命名,更为恰当,按甲状腺机能亢进、正常及低下3种状态,将该病分成Ⅰ、Ⅱ及Ⅲ型。   

    在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该病患者进行免疫机能检查,发现其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细胞免疫中淋巴细胞亚群之间不平衡,Ts细胞功能低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及其他特殊染色方法,观察眼眶组织中IgA和IgE的表达、粘多糖的堆积及眼外肌受损的情况,结果表明IgA、IgE在该病自身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反应引起了组织间粘多糖堆积和眼外肌破坏。此外,细胞因子可诱导眶成纤维细胞HLA-Ⅱ抗原异常表达,在启动免疫反应及本病发病机制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本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由多种综合因素引起,因此研究工作应从多方面入手,以探讨其明确的发病机制。   

    (五)斜视手术的改进   

    为了防止斜视手术后出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可采用分离和保留前睫状血管的显微手术方法。该方法对减少手术次数、方便患者和避免发生眼前节缺血等并发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内直肌肌止端的位置变异较大,肌止端至角膜缘的距离在3.0~7.5 mm之间,因此有学者提出内直肌后徙量应从角膜缘开始计算。但眼轴长短因人而异,儿童与成年人亦有不同,眼球赤道直径相应变化,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应用A超测定眼球轴长度,以角膜至赤道的距离,作为计算内直肌后徙量的依据,这种方法较传统计算内直肌后徙量为5 mm的机械方法更为科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第八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网)(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中华眼科在线,眼睛,弱视,斜视,研究进展,眼科)的信息
  热门图文

补妆5秘诀 夏妆更“轻

自然眼妆43招

太阳镜棕色最护眼

今年眼镜不忌粗黑 流行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