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Anders Heijl Vincent Michael Patella 主译 袁援生
视敏度(视力)和视野是视功能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视野可衡量黄斑区以外的视功能。早在公元前5世纪,Hippocrates在一例偏盲病例中首先提出了视野和视野缺损的概念。而直到19世纪中期,Albrechtvon Graefe才将视野检查引入眼科临床,第一个报告了青光眼旁中心视野缺损和周边视野收缩,提出青光眼视野缺损可发生在视力下降以前,并利用偏盲的形态进行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等。从19世纪中叶开始,眼科学者相继发明和发展了各种视野计,从简易视野屏到弧形视野计,Bjerrum视野屏,再到投射式半球形Goldmann视野计,视野检查有了长足的发展;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自动视野计的问世、开发与应用,显著提高了视野检查的敏感性,使临床视野检查进入了新的时代。
在眼科视野学领域中,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人的课题为青光眼视野改变。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轻微,变化多端且捉摸不定,现有常规视野检查常常难以发现这种早期缺损。另一方面,青光眼视乳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改变在理论上应伴有相应视野改变,然而,临床研究和病理生理研究均表明,眼底已有明显改变者,或视网膜神经纤维丧失已达相当程度者,用常规视野计检查,结果仍可属正常,也提示现有视野计及其检查方法不够敏感。因此,许多临床视野学专家多年来一直围绕着如何能够发现早期青光眼视野改变这一课题,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机制、视觉生理方面,从视野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对现有视野计进行不断的改良和完善,同时也不断有新型视野计研制问世。可以说,现代视野计的发展与青光眼视野学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目前,高通分辨视野检查、图形分辨视野检查、蓝黄色视野检查、周边位移阈值、闪烁和时间调节视野检查以及全视野心理物理学测验等,正在研制和完善中。
虽然今天的视野检查,从检测过程到结果评估都已经计算机自动化,但检测者仍需从根本上理解并解释它们,因此,作为一个基础的视功能检查手段,相关科室的医师和研究者必须了解视野检测的运用范围、方法以及局限性等。这本书将以Humphrey计算机自动视野分析仪为例,为您提供一些视野检测的信息,以及许多新的检测策略和分析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5年7月第1版 定价:21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