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光明巷
门窗紧闭 没有电视
四平市的市民们通常习惯把光明巷称作盲人区。人们总是特别好奇,不知道一群盲人在一起,究竟应该怎样去生活。而实际上,这里的人们通常的生活跟其他人一样,唯一有些特别的是,在整条巷子里,即便是最炎热的酷暑,都不会看到有人敞着门窗。
盲人孙正凡是整个盲人区里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80岁,他说以前他们为了方便,经常把大门敞开,但是总是有人来这里偷东西,而他们还看不见小偷。后来,他们干脆就把大门关上,连窗户也都关的死死的,外面还要扣上钢筋防护栏。而且,在盲人巷里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几乎家家都没有电视机,但是家家都有半导体。原因不言而喻。
平时串门 敲门靠喊
77岁的孙洪明跟老伴住在一起,两人都是盲人,家里有两个孩子,都已经成家。他家住在巷子口。在庞占富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对老人的家里。站在门前,庞占富先是使劲地砸了几下铁门,然后大声冲院子里喊道:“老哥,在家不?我是小庞。”不一会儿的工夫,里面传出声音:“等会儿,马上给你开门。”庞占富说,他们平时串门肯定都要先喊两嗓子,因为大家在一起生活20年了,听声音就能分辨出对方是谁,如果是陌生人,一般都不会开门。
心中记路 不用手杖
听见家里来了客人,孙洪明的老伴从西屋出来,直接推门走进东屋。向左转走了几步抬腿坐在炕上,伸手拿起炕边的烟笸箩,卷烟、点火、再深深吸上两口,全部动作一气呵成。
老两口的屋子收拾得非常干净,窗户是塑钢窗,孙洪明走到窗前,伸手摸摸玻璃,说:“这以前都是木头的,听说这样的窗户保暖,儿子特意给换的。”在整条巷子里,偶尔进进出出的盲人们几乎手里都没有手杖,厕所在哪个位置,每个老邻居住在哪儿,路上有几个井盖,他们的心里比谁都清楚。盲人们住的房子跟常人的房屋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可以熟练地劈木头、洗衣服、生火做饭,也可以结伴去巷口的市场买菜,或者在一起打盲人扑克,甚至还会在院子里种些花草,摸索着给它们浇水。
必须有伴 孩子自强
70岁的韩寿全自从老伴去世之后,就一直一个人生活。她的屋里养了一条狗。“我老伴临死前就告诉我,让我就在这里住,别给儿女添麻烦。”韩寿全的老伴姚独喜是她以前盲校的同学,他们是南方人。
籍雅琴说,盲人们几乎不能独立生活,他们必须得找个伴儿,有的盲人老伴去世了,马上还要再给她(他)找个老伴。
“盲人里流传一句话,叫多个儿女多双眼睛。”她说,在光明巷,所有的家庭几乎都是两三个孩子。而残疾人家的孩子负担重,长大找对象也困难。但不少孩子从小就自强自立,孙洪明的两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现在已经成家立业。据了解,从光明巷里走出的孩子,有人当了经理,有人当了教师,肓人姚老师的女儿现在已经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了。
矛盾 是聚还是散
现在在这里居住的大多都是21年前搬进来的老人,最年轻的也都50多岁了。很多年轻的盲人也想搬到这里来住,就是因为在这里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籍雅琴说,每年市里一些单位的慰问活动,或者是眼科医院的免费检查,都会到他们这里来。但是,盲人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疑心非常重,脾气怪,有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大打出手。而且每个人接触的都是盲人,对这个社会的了解也有些片面。所以,群居生活给他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增添了很多不便。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非常喜欢现在的生活,孙洪明说,儿子想把他们接到楼上去住,但是他们不想去,这里都是老街坊,挺开心的。
遗憾 消失无法避免
光明巷从当年的28户已经变成现在的40多户了,有些盲人的子女也在这里安了家。但是这个所谓的盲人区实际上房子都是个人的。按照这个情况,当若干年后,这些年迈的老人逐渐离开人世,由他们健康的孩子接手这些住房。那么,这个民间的盲人区也就不再是当年的光明巷了。
籍雅琴说,这个盲人部落迟早会有消失的一天。她更希望,以后的盲人们全都可以住进楼房,不再经历他们过去的那种生活。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