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及阿米巴混合感染性角膜溃疡一例
中华眼科杂志2000年第36卷第4期
田蓓 孙旭光 金秀英 董东生 王智群
关键词;真菌;阿米巴;感染性角膜溃疡 患者男,59岁。因右眼畏光、视力下降2 d,于1999年1月21日转诊入院。曾在外院拟诊为“右树枝状角膜炎”,给予抗病毒、抗炎治疗,无明显疗效。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2,左眼1.0。右眼混合性充血(+++),角膜基质层浸润7 mm×8 mm,边界不清,深层溃疡面2 mm×3 mm。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瞳孔药物性散大直径7 mm(图1)。眼底不能窥视。左眼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分别于入院后第2、4、6天行3次右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均可见多量真菌菌丝、阿米巴包囊及多量渗出性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占100%(图2,3)。同时行3次角膜真菌及阿米巴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诊断:右眼真菌及阿米巴混合感染性角膜溃疡、继发性虹膜睫状体炎。给予双氯苯双胍已烷(洗必泰)、那他霉素、克霉唑及酮康唑眼液滴眼,每日4次;多粘菌素B眼液每日2次滴眼;口服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应用0.3%妥布霉素眼液滴眼,以预防继发细菌感染;阿托品眼膏散瞳。同时每周2次行右角膜溃疡面碘烧灼。2周后右眼畏光及流泪等症状减轻。再次行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可见多量水肿上皮细胞,偶见真菌菌丝节段,未见阿米巴原虫及包囊。即停止碘烧灼。余治疗同前。治疗3周后出院,右眼视力0.02,角膜溃疡面缩小为4 mm×8 mm,呈椭圆形,上1/2角膜透明(图4)。5周后改为金褐霉素滴眼,每日6次。治疗3个月后角膜溃疡愈合,形成角膜白斑。
图1 治疗前,裂隙灯下角膜荧光染色像
图2 长箭头示棘阿米巴包囊,短箭头示真菌菌丝 Giemsa染色×100
图3 棘阿米巴包囊,双边囊壁(箭头) Giemsa染色×100
图4 治疗后,第25天裂隙灯下角膜荧光染色
作者单位:田蓓(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
董东生(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
孙旭光(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金秀英(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王智群(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