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药学 >> 临床研究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84例临床观察

http://www.cnophol.com 2008-8-6 13:18:06 中华眼科在线

    弱视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儿童弱视的主要原因。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综合疗法对84例弱视儿童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139眼弱视儿童中,男54例90眼,女30例49眼。年龄3~11岁,平均7.2岁。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99眼,屈光参差性弱视10眼,斜视性弱视30眼。

    1.2   治疗方法

    1.2.1   散瞳检查,验光配镜   初诊时行眼前节检查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角膜映光法检查眼位。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每日3次,共3天。检影验光并行注视性质检查,确定眼镜处方予以配镜。

    1.2.2   遮盖治疗   单眼正常者全遮健眼,弱视眼戴合适的眼镜,每3个月复查1次;双眼弱视者配镜后视力仍相差4行以上行6∶1遮盖,即遮盖视力较好的眼6天,双眼打开1天;双眼配镜后视力仍相差2~3行者行5∶2遮盖,即遮盖视力较好的眼5天,然后遮盖视力较差眼2天;双眼配镜后视力仍相差1行者行4∶3遮盖,即遮盖视力较好的眼4天,然后遮盖视力较差眼3天;双眼配镜后视力相同者3∶3遮盖,然后双眼打开1天,视力提高到0.8以上,仍需1∶1遮盖6个月左右巩固疗效。

    1.2.3   精细作业训练   在戴镜遮眼情况下每天做精细目力作业2次,每次10 min,如穿针、描字等。

    1.2.4   其他   采用以上综合疗法,每3个月门诊复查1次,根据病情适当调整遮盖比例:6个月~1年重新验光,调整镜片。弱视基本治愈后,每3个月复查1次,并逐渐撤出遮盖及训练。伴斜视者,佩戴全矫眼镜6个月以上,待双眼视力平衡或基本治愈后,手术矫正残余斜视角。

    1.3   疗效评定标准[1]   痊愈:视力恢复≥0.8,随访2年,视力仍保持正常。进步:视力增加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1行。

    2   结果

    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总有效率达97.9%。其中治愈116眼,占83.5%;进步20眼,占14.4%;无效3眼,占2.2%。

    2.1   弱视眼屈光类型与程度分布   见表1。远视眼及散光眼多见,中、高度屈光不正多见。

    2.2   屈光类型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2。远视和散光眼所致的弱视治愈率较高。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近视所致的弱视治愈较低,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

    2.3   弱视类型与疗效   见表3。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率最高,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比斜视性弱视组治愈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弱视程度与疗效关系   见表4。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轻度、中度和重度弱视间治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

    2.5   初诊年龄与疗效关系   见表5。治疗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6岁组分别与~8岁组、~11岁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

    2.6   注视性质与疗效关系   见表6。中心注视者疗效明显高于旁中心注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表1   屈光类型与程度分布表2   屈光类型与疗效 表3   弱视类型与疗效 表4   弱视程度与疗效表5   初诊年龄与疗效表6   注视性质与疗效   眼(略)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弱视)的信息
  热门图文

五环眼妆迎奥运

熟女四季梦幻妆容

时尚个性的缤纷party眼

立竿见影的黑眼圈隐形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