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采用结膜入路及外眦皮肤切开法摘除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评价结膜入路及外眦切开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靠近肿瘤部位的穹隆结膜及外眦皮肤切开的方法,对位于眼眶前部、眶后段或偏上、偏下之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摘除。结果 6例患者的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均顺利完整地摘除,保持或恢复视力。结论 经结膜入路外眦切开法是一样值得采用的摘除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结膜入路;海绵状血管瘤;外眦切开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成年时期最多见的眶内原发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占眼眶肿瘤的14.5%~21.3%。眼眶是一 比较窄小的四面锥形腔体,其内含有较多的重要结构,排列复杂,解剖层次欠清,术野小而深,给眼眶肿瘤手术的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安全有效地摘除眼眶内肿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眼科医生所关注的。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如超声、CT的发展,术前对眶内肿瘤的性质正确判断率非常高,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的正确判断率接近100%,而且可正确地判断和估计肿瘤的位置,有无明显粘连等,对手术进路的选择非常重要。近几年来笔者采用结膜入路及外眦切开法摘除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全部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男2例,女4例;就诊年龄16~54岁,发病年龄7~30岁,平均35岁;病程6个月~13年,所有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障碍及眼球外突,眼球突出度1~8mm。视力:正常1例,下降5例(0.5者2例,0.2者1例,0.1者2例)。视乳头水肿、静脉迂曲、后极部压迫性水肿条纹3例,正常3例。MRI和CT检查:所有病例均发现眼眶内占位病变,位于肌锥内,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1.2 治疗方法 外眦切开2cm,剪断外眦韧带下支,游离下睑,沿下穹隆部剪开结膜、筋膜,暴露直肌间的肌间膜,经肌间膜进入肌锥内,探查肿瘤部位,然后分离脂肪,暴露肿瘤,分离后钳夹肿瘤前1/3,轻提活动切忌用力,以防损伤重要组织,造成出血或瘤体破裂。钝性分离肿瘤周围组织,摘除肿瘤,摘除后压迫眼球止血,探查有无出血等情况。5-0丝线缝合结膜,3-0丝线缝合皮肤,加压包扎。6例病理结果均为海绵状血管瘤。
2 结果
2.1 肿瘤位置 6例均为肌锥内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位于视神经内上2例,上方3例,外上1例,眶尖1例。
2.2 肿瘤体积 肿瘤体积最小为0.75cm×0.5cm×1.2cm,最大为3cm×3cm×2.5cm,形状主要为类圆形、椭圆形。
2.3 肿瘤粘连程度 1例因粘连较重由结膜入路改外侧开眶,其他均于术前判断一致,肿瘤取出顺利。
2.4 治疗效果 术后视力:1.2者2例,0.8者1例,0.6者1例,0.3者1例,0.1者1例;眼底视乳头色淡2例,正常4例。所有病例眼球突出消失,1例眼球外展运动部分受限,另5例眼球运动均正常,无一例出现复视、上睑下垂、眼球固定、外眦畸形、暴露性角膜炎、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