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近距离阅读工作引起眼动参数的变化,近年研究表明并非表现为调节过强,而是表现为调节滞后,也即是在注视某一近距离的物体时,调节表现为不足,因此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表现为远视性离焦,从而可能成为诱发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6-7]。本研究从解剖学角度考察发生调节时眼内结构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的变化,并将暗瞳直径也作为考察指标,了解正视及不同程度近视组间在发生调节时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暗瞳直径的变化情况,其中前房深度的变化量可以视为在调节过程中晶状体前移的量和晶状体向角膜方向变厚的量的总和。本次研究利用德国Zeiss公司VisanteTM 眼前节成像系统,采用相同的方式矫正不同组别的近视度数,改变阅读距离从而诱导不同的调节状态。
在调节放松情况下,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近视程度组别中前房深度虽有统计学差异,但并不与近视程度相关;晶状体厚度更是在所有组别中均无显著性差异。目前,普遍认为轴性近视中近视度数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近视度数越高,眼轴越长,且其中主要是玻璃体腔的加深,本研究结果直接支持了这个观点。然而在所有组别中晶状体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也与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似[8]。早期认为受后天因素影响的学校近视主要是晶状体持续调节导致晶状体屈光力增加所致[9]。之后许多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相同,认为晶状体厚度在近视组和正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特别是在中低度近视中,并以此来说明了学校性近视并没有因调节因素导致晶状体厚度增加。因此, 本实验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在青少年近视的形成和发展中, 眼轴增长是关键性因素。
但必须指出的是,不同近视组中晶状体厚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并不能说明不同近视组中晶状体屈光力没有显著性差异,我们还要考虑到晶状体前后表面曲率和晶状体折射率等因素,目前的研究方法尚且不能很好地进行全面研究。本研究还发现,在调节放松情况下,暗瞳直径随着近视度数的升高而明显缩小,这可能与双重自主神经系统相关[10],即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Rosenfield等[10]认为近视眼有弱的交感神经或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系统,并且副交感神经支配近距离调节,交感神经支配远距离调节,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与这些研究都是相符合的。另外,这也可能与不同近视程度组别中的张力性调节及调节滞后的不同相关[3,11]。
随着近视度数增高,诱发3 D调节时,前房深度变浅值显著增加(P<0.01),晶状体厚度变厚值明显增加(P<0.05);同样随着近视度数增高,诱发6 D调节时,前房深度变浅值显著增加(P<0.01),晶状体厚度变厚值明显增加(P<0.05),也就是说前房变浅和晶状体变厚的量在诱发调节时都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而变大。但是,调节过程中前房深度的变化量包括晶状体前移的量和晶状体向角膜方向变厚的量的总和,所以通过本研究尚不能说明晶状体前移的量在不同近视组别中调节时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前房深度与晶状体厚度在调节放松时在不同程度近视组别中都与近视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而在诱发调节时,前房深度的变化值与晶状体厚度变化值随着近视程度加深而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随近视加深眼轴增长,调节时需要的组织变化量比较大。也有报道称,调节滞后、近点远移等与晶状体蛋白的黏度有关,这与本研究中的发现是否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暗瞳直径变化的观察,本研究发现在诱发3 D调节时,暗瞳直径变小值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而诱发6 D调节时,暗瞳直径变小值随近视加深显著增加。该现象目前尚无法用“调节、近视、瞳孔缩小均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相关且相互协同影响”的基本概念解释,是否说明调节反应中存在一个阈值对瞳孔的变化产生影响,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OCT眼前节成像系统了解青少年近视眼在不同阅读距离分别诱导出调节放松、诱发3 D、6 D调节时眼前段结构的变化,从解剖学角度探讨了不同程度青少年近视者在阅读过程中调节功能改变所诱导的眼球光学相关解剖参数的变化规律,为从调节功能上通过进一步干预来预防近视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