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科教学的改革也必须适应这一趋势的要求。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目前正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通过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已显现出良好的效果 [1] 。笔者根据本校、本院的实际情况,在眼科教学改革中也引入了这一概念,并注意加强对学生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结合两者的优势,从而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校选修眼科学的学生共120名,分别来自临床医学二系2000级本科1~3班和儿科系1~3班,每班20人,共计120人。入选学生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1.2 分组 为教学方便,设医学二系学生为试验组,儿科系学生班为对照组。
1.3 教师和教材 各班学生均由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同一教师授课。教材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科统编教材《眼科学》第5版。
1.4 教学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挂图等进行课堂授课。(2)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的设问-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主要程序及实施步骤包括:第一步:教师准备。在每一章节学习开始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评估学生现有水平及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细分,并辅以相关的临床病例,制定课堂讨论提纲,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教师准备;第二步:学生准备。学生按每5~6人划分为一学习小组,进行分组预习。这一步的工作实际是在课堂以外进行,学生参照讨论提纲,预习教材相应章节内容,并查阅参考文献,仔细思考并讨论有关的问题,并鼓励在讨论中提出新的问题;第三步:具体实施。首先教师在大课开始后利用较短时间进行启发式讲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背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的讨论;随后主要是学生们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各学习小组代表发言,详细阐述其对提纲中若干问题及所选临床病例的看法,各组畅所欲言,展开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并注意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第四步:总结讨论。教师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和今后改进的要求。
1.5 教学效果评估 采用书面理论测试和操作技能考核进行教学效果评估。理论测试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病例分析等;操作考核包括书写病历、眼科常规检查治疗方法(如测量眼压、冲洗泪道、眼周药物注射等)等。其中≥90分为“优秀”,≥80分为“良好”,≥70分为“及格”,<70分为“不及格”。 2 结果
2.1 定性分析 试验组学生由于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查阅资料,因此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能够广泛参与,热烈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其自学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其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而对照组学生缺乏预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课堂接受程度较差,并且由于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显得较为沉闷,学生反映学习效率不高,课后还需另花时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希望对此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2.2 定量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测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结果见表1,表2。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理论测试成绩对比 (略) 以上成绩对比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理论与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分析能力较强,更善于处理与临床实践有关的问题。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