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该手术的适用范围亦不断拓宽[1],但是并非所有白内障患者均可以采用该手术。对于伴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患者,为了满足检查眼底和激光治疗的需要,手术需采用大切口以植入光学直径较大的人工晶状体;对于高龄和晶状体核过硬患者,我们必须权衡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手术和常规囊外摘除手术的利弊;此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是后囊破裂,尤其对于初学者,其补救方法为术中改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2]。因此寻找一种操作简便有效,可改变术式,并能克服常规囊外摘除手术后散光度大等缺点的白内障手术方法,切口至关重要。我们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挑眉式切口改良扩大成W形切口,并将该切口应用于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超声乳化术吸除中需扩大切口的病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拟采用W形切口行白内障手术患者98例(108只眼),男50例,女48例;年龄48~83岁,平均69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36只眼(Ⅳ极核10只眼,Ⅴ极核15只眼,过熟期核11只眼),糖尿病性白内障34只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17只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11只眼,其他并发性白内障10只眼。术前视力10 cm手动至0.12。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行超声乳化术时发生后囊破裂9只眼;核硬度在Ⅴ级以上,行超声乳化时超声能量不足12只眼,均扩大挑眉式切口,改为W形切口行囊外摘除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12只眼因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而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扩大切口植入光学直径6.5~7.0 mm的人工晶状体。过熟期核11只眼、Ⅴ级核3只眼、晶状体脱位1只眼,以及其他患者,均直接采用W形切口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术后随访3~12个月。
(二)手术方法
1.W形切口(图1):于10~2点钟方位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以12点钟方位为中点,距角膜缘2 mm做弦长5.0 mm的挑眉式切口,切口两端距角膜缘3.5 mm,自切口两端分别向前做垂直于切口的短切口,顶点距角膜缘2 mm,切口全长7或8 mm,呈W形,称为“W形切口”。在1/2厚板层巩膜瓣下作隧道,于透明角膜内1 mm处穿透进入前房,水平扩大内切口至8或9 mm。
图1 白内障手术中的
w形切口
2.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中,若出现后囊破裂、晶状体脱位、核过硬所需超声能量过大等情况,或因治疗眼底病的需要,则将挑眉式切口改为W形切口而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并植入由美国博士伦眼科手术产品公司(Storz)提供的光学直径6.5或7.0 mm、襻长13.0~13.75 mm的单片式硬性人工晶状体。
3.闭合切口:采用10-0尼龙缝线在挑眉切口两端沿放射状方向各缝合1针,切口中央“8”字形缝合1针。
(三)术后观察
术后处理及用药同常规白内障手术。术后第3天、1及3个月分别检查视力、眼压及角膜曲率,计算角膜散光度,并对手术前后角膜平均散光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Jaffe三角函数矢量计算法[3]计算术后第3天、1个月、3个月因手术引起的角膜散光度。
二、结果
(一)角膜散光情况的变化
1.角膜平均散光度(表1):角膜平均散光度,术前与术后第3天(t=6.80)、1个月(t=5.20)、3个月(t=3.4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第3天与1个月(t=3.09)、3个月(t=4.2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95,P>0.05)。
表1 108只眼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s,D)
时间 |
平均散光度 |
平均手术性散光度 |
术前 |
0.96±0.88 |
|
术后第3天 |
2.12±1.54 |
1.76±1.32 |
术后1个月 |
1.59±0.90 |
1.02±0.75 |
术后3个月 |
1.36±0.83 |
1.23±0.93 |
2.手术性散光度:运用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的差值,即为角膜手术性散光度(表1)。该度数在术后第3天最大,至术后1个月时最小,后渐增大。术后1个月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07,P<0.01);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83,P>0.05)。
3.角膜散光轴位的变化:将0°~45°及136°~180°轴位定为水平轴,将46°~135°轴位定为垂直轴,角膜屈光力垂直轴大于水平轴时为顺规性散光,反之为逆规性散光。比较手术前后散光轴位的分布(表2),顺规性散光眼数术后第3天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χ2=49.04,P<0.01);随时间推移散光轴位渐向逆规化方向发展,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73,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64,P<0.01)。
表2 白内障手术前、后108只眼角膜散光轴位分布百分比(%)
时间 |
顺规性散光 |
逆规性散光 |
术前 |
55.6 |
44.4 |
术后第3天 |
96.2 |
3.8 |
术后1个月 |
47.2 |
52.8 |
术后3个月 |
37.0 |
63.0 |
(二)术后视力(表3)
表3 白内障手术后108只眼视力分布情况
术后
时间 |
0.1~0.2 |
0.3~0.4 |
0.5~0.9 |
≥1.0 |
眼数 |
百分比
(%) |
眼数 |
百分比
(%) |
眼数 |
百分比
(%) |
眼数 |
百分比
(%) |
第3天 |
12 |
11.1 |
22 |
20.3 |
72 |
66.7 |
2 |
1.9 |
1个月 |
11 |
10.2 |
18 |
16.6 |
71 |
65.8 |
8 |
7.4 |
3个月 |
15 |
13.9 |
18 |
16.7 |
70 |
64.8 |
5 |
4.6 |
术后第3天,裸眼视力1.0以上者6只眼(5.6%),0.5~0.9者68只眼(63.0%),0.3~0.4者22只眼(20.4%),0.2以下者12只眼(11.1%)。术后裸眼视力0.5以下的34只眼中,29只眼(85.3%)检查眼底发现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退行性视网膜病变或陈旧性葡萄膜炎导致的视网膜病变。术后第3天、1及3个月时,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74只眼(68.5%)、79只眼(73.1%)和75只眼(69.4%)。
(三)并发症
术后1只眼前房出血,2 d后自行吸收;未发现浅前房及低眼压[<1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