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血液流变学指标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探讨眼底动脉硬化患者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我们对鹤壁市1997年离休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在体检中发现的眼底动脉硬化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指标的测量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00例,男360例,女140例,年龄55~80a,平均65a,分2组,观察组300例,男240例,女60例;对照组200例,男120例,女80例,均为1997年鹤壁市离休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体检人员。
1.2 检测方法 按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采用SDZ-4型自动粘度电子计时器和SDZ-1型细胞电泳仪,采用晨间空腹静脉血在恒温下进行检测。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指标均值比较,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流变指标比较 (±s)
|
观察组 |
对照组 |
P |
全血还原粘度(mPa.s-1) |
9.07±1.31 |
7.96±0.97 |
<0.01 |
血浆粘度(mPa.s-1) |
1.91±0.27 |
1.77±0.13 |
<0.01 |
红细胞压积 |
0.46±0.04 |
0.52±0.04 |
<0.01 |
血小板粘附率 |
0.38±0.11 |
0.34±0.07 |
>0.05 |
纤维蛋白原(g.L-1) |
3.58±1.11 |
3.25±0.99 |
<0.05 |
甘油三酯(mmol.L-1 |
1.31±0.52 |
0.98±0.29 |
<0.01 |
胆固醇(mmol.L-1) |
6.00±1.42 |
4.56±0.82 |
<0.01 |
血沉(mm.h-1) |
23.40±11.50 |
22.00±12.00 |
<0.05 |
2.2 眼底动脉硬化Ⅰ、Ⅱ期血液流变指标均值比较,见表2。
表2 Ⅰ、Ⅱ期眼底动脉硬化血流变指标比较 (±s)
|
观察组 |
对照组 |
P |
全血还原粘度(mPa.s-1) |
9.26±2.56 |
11.26±2.32 |
<0.05 |
血浆粘度(mPa.s-1) |
1.86±0.15 |
1.79±0.20 |
<0.01 |
甘油三酯(mmol.L-1) |
0.89±0.25 |
1.09±0.22 |
<0.01 |
胆固醇(mmol.L-1) |
5.10±0.77 |
5.93±1.78 |
<0.01 |
血沉(mm.h-1) |
18.80±9.60 |
23.40±11.50 |
<0.01 |
从以上2表可以得出,观察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其血液流变检测的异常程度随病情的加重也有明显差异(P<0.05)。3 讨论
3.1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的研究逐渐用于临床,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500例观察结果显示:全血还原粘度及血浆粘度随年龄增大明显升高,对照组各项指标均低于观察组,血胆固醇含量差异更为突出,与国内报道相近。另外,血中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但不如血胆固醇显著,说明甘油三酯对发病也有作用,但不如胆固醇对本病发病影响显著。
3.2 通过观测也可发现,眼底动脉硬化的程度与血液流变各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眼底动脉硬化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关系密切,对本病的早期治疗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