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梦 为了深入到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中去,记者在一个周末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外科,体验白衣天使紧张而有序的一天。不曾想,却在这儿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感动。
■ 周末上班
早上9时10分,心外科主任董念国已经稳稳坐在会议室里,正和科里的同事们一起讨论病例。需要拿到会议室讨论的病例,无疑都是一些疑难病症。门诊医生遇到它们,往往会皱起眉头,无计可施。可到了这里,任何问题都有可能迎刃而解。孙宗全、杜心灵、肖诗亮、张凯能……中南地区乃至全国心脏外科学界的“腕儿”在会议桌两侧一字排开,严阵以待。
住院医生首先汇报病人的发病情况和各项检查数据。接着,专家们一一细看病人拍的片子。然后,有针对性的讨论开始了,每一个诊疗细节都不会被放过。病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就在专家全神贯注的讨论中新鲜出炉了。
“只有在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才能挤出点时间做这样的讨论。”董念国无奈地说。事实上,周末上班是科里的传统。这个传统从董念国22年前来心外科的时候就已存在,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 患者满意
10时30分,董念国从会议室出来,换了件衣服就直奔楼上的病房。该是查房的时间了。住在外科楼9层的,都是等待心外科手术的病人。有一位河南籍的病人,一看到董念国就站起身来拉着他的手。病人告诉董念国,他们当地的医保有半个月的时限,要是能把手术时间提前就好了。了解完情况,董念国让身边的住院医生记录下来,并郑重地向病人承诺:半小时后告诉他确切的手术时间。
10层的病房区住的是心外科的术后病人,也是董念国时时挂念着的地方。这里的气氛明显与9层不同,少了几分压抑,多了几分活跃。每进入一个病房,董念国都能“收到”病人的感谢。在一个病房,董念国今天第一次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因为一位术后病人的情况好转,他和病人家属一样高兴。
“别人不明白我们的工作压力。”董念国说。如今到武汉协和医院手术的病人,80%以上都是来自周边省市的危重患者,所以心外科每年开展的手术很多,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大。“统计表明,我们科的患者满意度连续11年都达到了99.7%。”说起这些,董念国满脸都是骄傲。
■ 为学生好
下午的安排是为年轻医生做动物实验的演示。从吃完午饭到实验开始前的20分钟,董念国终于可以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了。这时,他告诉记者,心外科医生的平均年龄仅31.8岁。为了培养年轻医生,为了让科里这些在国外顶尖学府深造过的医学博士尽快成长起来,董念国可谓用心良苦。每天十多个小时的手术后,他还要把一部分时间用在人才培养上。对于这些年轻的学生,他苛刻地要求他们争取论文被 SCI收录,并监督他们不断钻研新业务、新技术。
董念国知道,科里的年轻人在他面前有点战战兢兢。但他言明:“我这是为他们好。”
动物实验结束时,已过下午5时。董念国脸上露出了一丝轻松的表情:终于有一个晚上的休息时间了。在此之前,他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
■ 深夜手术
23时42分,记者的手机突然铃声大作,一看是董念国打来的。他告诉记者,他马上有一台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现在已经赶到了医院。
手术室里的小宝宝刚刚出生43天。这台手术本来是安排在第二天的,但婴儿深夜突然出现呼吸异常,如果不及时手术,他很有可能看不到明天的太阳。0时40分,手术开始。十分钟后,婴儿的胸腔被打开,一颗紫色的小心脏因缺氧跳动得很缓慢。董念国要做的,就是把小心脏里长反了的两条动脉进行调转,并把左心室的血管移到右心室去。
两个小时后,记者在手术台旁的板凳上坐下了,以抗拒阵阵袭来的疲劳感。董念国仍然保持端正的姿势站在手术台旁,戴着放大镜一丝不苟地为患儿做血管游离和缝合手术。婴儿的心脏只有一颗鸡蛋大小,董念国却用他那双灵巧的手,在上面缝了100多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了凌晨3时40分,体外循环机撤下来,孩子的心脏怦怦跳动着,各项生命体征也恢复到了正常值。4时20分,手术顺利结束。走下手术台的董念国疲态尽显,他说他得赶紧休息,天亮后还有3台手术等着他。最早的一台,就在4个小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