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观察非穿透性与改良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5例(30眼),同一患者1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另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视野、房角和视力情况。结果:通过对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滤过泡、视野、房角和视力情况的长期观察、比较,二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并发症较少。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小梁切除术
0引言
近几年来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在开角型青光眼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由于仅留菲薄一层小梁网及狄氏膜,这既起到了房水引流作用,又限制了房水滤过过强,使浅前房及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而小梁切除术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的经典术式,在临床上普遍应用,但因术中切除了全层小梁组织直接穿通前房,而早期存在因滤过过强所致的浅前房,以及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相关并发症。为了观察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现将我院200201/200612期间临床资料完整的开角型青光眼15例(30眼)两种手术远期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并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5例(30眼),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8~66(平均35)岁。术前视力光感~1.0,眼压21.0~58.0(平均35.2±9.9)mmHg。同一患者1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观察组),另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
1.2方法
观察组: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厚度为1/3的6mm×6mm浅层舌形巩膜瓣,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5mm,巩膜床上作4mm×5mm非穿透深层舌形巩膜瓣,深达Schlemm管外壁平面。切开Schlemm管外壁,此时可见房水流出,在深层巩膜瓣内面平行向前分离,越过Shwalbe线进入透明角膜1.5mm,剪除深层巩膜瓣,此时所剩菲薄的一层内侧小梁与狄氏膜,形成小梁网—狄氏膜窗,房水不断渗出,眼压降低,前房变浅。撕除Schlemm管内壁及邻管组织,将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法国Corneal公司生产,SK Gel型)置于巩膜床深层巩膜切除处,100尼龙线缝合浅层巩膜瓣顶边3针。100尼龙线间断缝合结膜切口。庆大霉素2万U+ 地塞米松2.5mg球结膜下注射。对照组:行改良小梁切除手术,同法做结膜瓣及4mm×4mm厚度为1/3的巩膜瓣,用丝裂霉素或氟尿嘧啶小棉片巩膜瓣下放置3min,去除小棉片并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然后切穿前房角,在巩膜瓣下切除2mm×1mm小梁组织,同时将虹膜根部切除,恢复虹膜后缝合浅层巩膜瓣及球结膜瓣。两组患者随访观察期6~48(平均24)mo。
2结果
2.1眼压
观察组术后 1d平均 8.4±2.8mmHg,经6~48 (平均24)mo 随访,最后眼压平均 13.5±3.7mmHg,其中 2眼眼压为25.3和33.3mmHg,1例局部用药后眼压降致正常,另1例采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YAG激光)击射残留较厚的小梁网,使房水外流得到改善,眼压降致正常。对照组术后1d平均为 6.5±2.2mmHg,经6~48 (平均24)mo,随访眼压平均为 16.4±4.1mmHg,其中 3眼眼压为 27.5,29. 6,34.2mmHg,行眼球按摩及局部用药后降至正常,早期对照组眼压更低一些,远期两组间术后眼压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视力
观察组15眼术后有13眼恢复术前视力,2眼较术前下降2行;对照组15眼有12眼恢复了术前视力,2眼较术前下降1~2行,1眼较术前上升1行。
2.3前房角
观察组15眼中有2眼周边虹膜前粘连;对照组15眼中有4眼出现不同程度的虹膜后粘连。
2.4滤过泡
观察组15眼有12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3眼无滤过泡,功能性滤过泡占80%;对照组11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2眼形成局限性滤过泡,2眼无滤过泡,功能性滤过泡占73.3%。
2.5视野
观察组15眼中视野维持不变的有10眼,3眼改善,2眼轻度恶化;对照组15眼中视野维持不变的有11眼,3眼改善,1眼轻度恶化。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