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使用一种更加稳定的玻璃体手术灌注导管头,以预防灌注导管头对晶状体的损伤。方法:将常规玻璃体手术用4mm长灌注导管头的柄弯成135°夹角,方向与固定翼垂直,针头斜面与柄的弯曲方向相反。按玻璃体手术常规插入灌注导管头并用70可吸收缝线固定灌注导管头的两翼。术中通过压陷巩膜方法观察灌注导管头的位置及附近眼内组织的情况。结果:连续36只有晶状体眼使用了这种改进的灌注导管头。术中发现,与常规灌注导管头相比,弯灌注导管头能更稳定地附在眼球表面,在眼球转动时灌注导管头摆动幅度小,特别是在取放接触镜时不会因误压灌注导管头引起针头向前翘起损伤晶状体。没有发现灌注导管头进入脉络膜上腔、损伤晶状体和视网膜病例。术后随访未发现与灌注导管头有关的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结论:在有晶状体眼使用改进后的弯灌注导管头更加安全,效果更好。
【关键词】 灌注导管头 改进 有晶状体眼 玻璃体手术
0引言
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起眼内灌注作用的灌注导管头引起的并发症屡见不鲜,主要有直接损伤晶状体[1]及进入视网膜下或脉络膜上腔[2]。针对这一类并发症将常规使用的灌注导管头经过重新设计和改良,将4mm长灌注导管头的柄弯成135°夹角,在36例有晶状体眼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应用,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无相关并发症出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组共36例36眼需行玻璃体手术的有晶状体眼患者。其中男29眼,女7眼。年龄11~73(平均39.3)岁。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10眼(合并脉络膜脱离1眼,巨大裂孔2眼,黄斑裂孔2眼),外伤性PVR15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眼(Ⅴ期1眼,Ⅵ期2眼),渗出性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眼,玻璃体混浊5眼,做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或其他手术的8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5眼,并发性白内障2眼,晶状体半脱位2眼。术中采用斜视钩巩膜压陷法进行充分的基底部玻璃体切除[2]。
1.2方法 将常规玻璃体手术用4mm长灌注导管头的柄弯成135°夹角,方向与固定翼垂直,针头斜面与柄的弯曲方向相反。按玻璃体手术常规一样插入灌注导管头并用70可吸收缝线固定灌注导管头的两翼。术中通过压陷巩膜方法观察灌注导管头的位置及附近眼内组织的情况。术中观察有无弯灌注导管头直接损伤晶状体或进入脉络膜上腔、视网膜损伤。术后随访观察有无与灌注导管头位置相关的视网膜裂孔和脱离。
2结果
在连续36只有晶状体眼使用了这种改进的灌注导管头。术中发现,与常规灌注导管头相比,弯灌注导管头能更稳定地附在眼球表面,在眼球转动时灌注导管头摆动幅度小,特别是在取放接触镜时不会因误压灌注导管头引起针头向前翘起损伤晶状体。没有发现灌注导管头进入脉络膜上腔、损伤晶状体和视网膜病例。术后随访未发现与灌注导管头有关的视网膜裂孔和脱离。
3讨论
常规使用的标准灌注导管头直径为0.89mm,长度有2.5~6.0mm多种规格。有晶状体眼而无睫状体脱离者采用4.0~5.0mm,无晶状体眼或有睫状体脱离者采用5.0~6.0mm[3]。导管头的远端有水平侧翼,用以固定灌注导管头于巩膜表面。灌注导管头由硅胶管连系于三通道开关。灌注导管头插入眼内的部分与水平侧翼呈垂直角度。通常灌注头经颞下方平坦部进入眼内,预置的缝线套环套住两侧翼结扎后,两侧翼就紧贴巩膜表面,使得灌注导管头与巩膜面垂直。如果两侧翼固定不紧密、取放接触镜或切割玻璃体基底部时助手顶压灌注口附近周边视网膜时碰到灌注导管头等都可导致灌注导管头直接损伤晶状体,使晶状体后部出现圆形或条形混浊,影响手术中视野的观察。如果晶状体损伤严重的还需在术中摘除晶状体。此外,灌注导管头进入视网膜下或脉络膜下腔导致视网膜脱离或脉络膜脱离也是常见的术中并发症[46]。
国外曾有将灌注导管头的柄弯曲成90°夹角,但在使用中发现90°夹角的灌注导管头进入眼内易损伤灌注导管头后部的视网膜。经过总结临床经验和反复研究,将常规玻璃体手术用4mm长灌注导管头的柄弯成135°夹角,进入眼内其形状更加符合巩膜的生理弯曲度,眼球转动时无前后方向移动,确保灌注导管头稳定于眼内,避免了损伤晶状体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体会到在有晶状体眼的玻璃体手术中使用改进后的弯灌注导管头更加安全、效果更好,优于使用传统的灌注导管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Machermer R. A new concept for vitrous surgery 2 Surgical technique and complications. Am J Ophthalmol1972;74:1030
2刘文,吴启崇,黄素英,等.巩膜压陷法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15:4748
3黎晓新,王景昭.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6
4李绍珍.眼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731
5 谢桂军,惠延年.最小量节段性外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及其失败病例分析.国际眼科杂志 2007;7(4):11671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