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视觉电生理
视觉电生理是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可反映视功能状况,推测发病机制。早先以视网膜电流图(ERG)研究为主,有记载Karpe最先报道近视眼b波下降,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但对于a波则有争议。目前逐渐扩展到眼电图(EOG),视诱发电位(VEP),局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及联合应用研究。
Blach等发现高度近视眼ERG-b波降低,a波可深大、下降,甚至消失,a、b波呈正相关。EOG比值与ERG-a、b波无直接相关,随眼底变性程度加深,比值进一步下降,与屈光度无关;暗适应异常者,EOG比值也下降,说明脉络膜及其血循环、色素上皮、光感受器早期都可发生病理性改变,不同患者病变部位、层次不同。有研究联合ERG、EOG,发现眼底尚未出现变化时,检测即有异常,二者各项指标间无明显相关,说明高度近视眼功能损害早于眼底的改变,表现为多层次、多部位性。Tokoro等则发现EOG比值、ERG-b波振幅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小波幅ERG-b波于眼底改变早期出现,推测早期病变可能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视细胞层。
Ishikawa等研究黄斑局部ERG,豹纹状眼底者(矫正视力在0.8或以上),a、b波振幅降低,潜伏期正常;后极部葡萄肿者,则不仅a、b波、OPS振幅下降,且潜伏期均延长,推测早期病理改变为视锥细胞数量减少。
Kawabata等分析多焦ERG,随屈光度啬,振幅降低,峰时延长,提示近视眼最先是视锥功能的丧失,眼底没有明显改变时即可出现;中、高度近视眼,短波敏感性视锥细胞反应的改变先于眼底镜下所见,与屈光度及眼轴长明显负相关,仅有豹纹状眼底改变时,明适应ERG-b波及b/a波比值明显下降,说明随屈光度的增加,视网膜内层的改变较光感受器更明显,b波下降部分是由于眼轴增长影响电位传导,但最主要是视锥细胞功能的丧失。
高度近视眼VEP振幅有所下降,潜伏期延长,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7、小结
高度近视眼因其特殊眼底病变及对视功能的严重危害而日益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视功能角度阐明其眼底病变的规律,探索发病机制成为可能,心理物理学与客观性检查从不同角度显示了优越性,但其眼底病变复杂,凭一、二项检查尚不足以说明病变特点,需多项应用,并结合形态学方面的检测如视网膜荧光造影、脉络膜吲哚靛氰绿造影、B超等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早期治疗、评估预后提供切实依据。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