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菊生 石家庄市第四医院
视网膜毛细血管壁的结构有三种成份:内皮细胞,壁内周细胞和基底膜。内皮细胞有紧密连接,形成内屏障,血管内大分子物质不能外渗。周细胞位于毛细血管外壁,其功能为维持毛细血管的紧张度,类似肌细胞的作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选择性地周细胞首先受累,是由于醛糖还原酶在胞浆内积聚造成的。周细胞损害后毛细血管紧张性破坏,毛细血管呈限局性扩张(微动脉瘤)或弥漫性扩张。接着内皮细胞受累,屏障功能损害,血管内物质外渗,造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出血。
病情继续进展,周细胞与内皮细胞都变性消失,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残留下淡淡的,不易见到的无细胞的网状条索,称为“影子血管”(Ghost vessels)。这个部位就是毛细血管闭塞,荧光造影时的无灌注区。小片的毛细血管闭塞区周围尚有残留的未闭塞的毛细血管网,此时或残端畸形扩张,扭曲;或因反应性内皮细胞增殖,毛细血管呈节段性增粗;或无灌注区内连接微动脉和微静脉的微血管短路等各种改变都称为“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ntraretinal microvascular abnormalities ,IRMA)。此种异常不包括微动脉瘤及新生血管芽。
只有在毛细血管网有一部分闭塞的情况下,其周围尚未闭塞的残余毛细血管网才有上述的异常反应。国外文献称之为对缺氧的反应。随着病情的进展,这些异常的微血管最终也都闭塞消失。在较大的动静脉之间连成大片的无灌注区。所以Gass讲,大片无灌注区形成时,微血管异常也就不见了。
由此看来,微血管异常在临床上至少告诉我们以下意义:
1. 微血管异常是对邻近小区域毛细血管闭塞的反应。它们的出现,提示附近已有小片无灌注区了。
2. 微血管异常是毛细血管闭塞后,周围尚存的毛细血管网的后续的,暂时的反应。最终它们也将随之闭塞,更大的无灌注区由此产生。
3. 当大片无灌注区形成时,微血管异常也就消失,意味着新生血管即将出现。
声明:本站独家报道,转载须标明来源“中华眼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