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 762 AB0072
抗糖尿病性白内障药物评价的实验研究 严 宏,郭 勇,丁正华,柴飞燕,张 暑,哈文静.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西安 710038
目的: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探讨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的发生机制,评价肌肽(Car)、阿司匹林(Asp)、氨基胍(AG)、谷胱甘台肽酯(GSH-E)和N-乙酰半胱氨酸(N-NAC)滴眼液对糖尿病大鼠的安全性和作用机制。
方法:健康 SD大鼠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65mg/kg)枸橼酸缓冲液(pH 4.5),血糖>14mmol/L的大鼠作为糖尿病大鼠。治疗组大鼠给予Car、Asp、AG、GSH-E和N-NAC)滴眼液(0.1%和0.2%,pH 7.4),2/d。监测大鼠血糖、尿糖和体重的变化。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的进展。晶状体混浊分级标准采用英国牛津大学眼科实验室方法。13wk时处死大鼠,取出晶状体,测定其中水溶性蛋白质、谷胱甘肽(GSH)和糖基化蛋白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结果:约73.4%的大鼠对STZ腹腔注射起反应(血糖>14mmol/L)。糖尿病大鼠血糖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大鼠体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5)。糖尿病未治疗组大鼠STZ注射后第3wk晶状体开始出现混浊,其混浊表现为两阶段进展,STZ注射后第3~8wk晶状体混浊进展缓慢, 第9~13wk晶状体混浊进展迅速。治疗组大鼠STZ注射后第4-8wk晶状体混浊程度明显低于糖尿病未治疗组(P<0.05)。抑制白内障形成作用的顺序:肌肽>阿司匹林>氨基胍> N-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台肽酯。但在后期,这些药物并不能抑制迅速形成的晶状体混浊。糖尿病未治疗组较正常对照组晶状体中水溶性蛋白质和GSH含量、CAT和GR活性降低,糖基化蛋白水平增加(P<0.05)。而治疗组晶状体中糖基化蛋白水平不同程度降低(P<0.05),水溶性蛋白质和GSH含量增加、CAT和GR活性提高(P<0.05)。
结论:腹腔内注射STZ致大鼠糖尿病模型是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可靠模型。晶状体蛋白糖基化反应及氧化损伤参与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滴眼液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它能抑制早期糖尿病性白内障的进展,其抗糖基化蛋白作用可能参与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
声明:本站独家报道,转载须标明来源“中华眼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