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论文汇集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酶诱导形成玻璃体后脱离

http://www.cnophol.com 2009-4-8 10:34:03 中华眼科在线

  2.2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照组于LM下,玻璃体视网膜界面(vitreoretinal interface,VRI)完整,玻璃体后皮质(PVC)与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相邻(图1);TEM表现为PVC与ILM紧密附着,ILM表面胶原细纤维密集(图2)。实验组LM下,15,60min和1d各眼同对照眼无分别;3,7d摘除眼分别有1/4,4/4眼发生了PVD,PVC脱开后形成一种薄膜样结构,该膜与ILM之间没有细纤维等连接成分(图3,4)。TEM显示,前3个时间点,各眼PVC与ILM的附着形态没有变化;3,7d各眼的PVC胶原细纤维则明显从ILM表面分离,分离区的ILM表面光滑平整(图5,6),说明PVD的分离平面在PVC纤维与ILM之间。同时,酶作用时间同PVD分离程度间表现为正向相关关系,即酶注入后留存的时间长,PVD分离则较明显(图3~6)。所有眼的视网膜形态与超微结构包括节细胞都没有异常改变(图7)。

  2.3 ERG bA比值

  ERG bA比值(注射后/前)及统计处理见表2,表2中P+HS组与NS对照组在各相同时间点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P值均>0.05,即bA值在注药前后无显著差异。

  3讨论
   
  在自然发生PVD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有3种改变为其先决条件[4]:(1)ILM层增厚,与玻璃体胶原细纤维的附着减弱;(2)发生玻璃体液化;(3)玻璃体细纤维聚合,形成较粗的玻璃体纤维。分析透明质酸酶的药理作用[46]及上述结果,本实验中药物诱导形成PVD的解释:注入的HS酶特异地降解玻璃体胶原细纤维间的透明质酸多聚体,引起玻璃体液化;在此过程中,胶原细纤维聚合形成玻璃体纤维,使PVC与ILM间的粘附力减弱、分离,即产生PVD。同内源性PVD的形成一样,药物诱导PVD发生时,须注意在促玻璃体液化(synchisis)的同时,减弱VRI界面间的粘附力,使玻璃体从视网膜的表面分离(即凝缩,syneresis)[7]。本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PVD发生眼,LM,TEM检查都发现后脱离处的ILM层结构完整,表面光滑或有很少的PVC纤维残留,正说明实验中酶促PVD的分离发生在VRI层面而没有发生在ILM致密而坚实的实质层内。ERG从视网膜的细胞水平来评价视觉功能,其b波体现的是视感细胞兴奋后产生的电位变化,集中反应双极细胞和Müller细胞的电活动,基本上能代表视网膜的功能状态[8]。因此,本研究中应用暗适应最大混合反应ERG的b波振幅(bA)值作为视网膜功能状态的观测指标。结果表明,各时间点实验眼与对照眼注药前后的bA比值组内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0.5U HS+0.5U P注入玻璃体腔内对视网膜的功能无明显影响;光、电镜检查结果也表明,各组的视网膜结构没有形态学的异常改变。
   
  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HS酶各5U,经过3d左右可引起临床上肉眼可见的PVD发生;同时该剂量作用安全,其对视网膜的功能和结构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 Han DP, Abrams GW, Aaberg TM. Surgical excision of the attached posterior hyaloid. Arch Ophthalmol 1988;106(7):9981000

  2 Sebag J. Pharmacologic vitreolysis. Retina 1998;18:23

  3刘刚,鄢秀菊,陈宗贤,等.尿激酶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05;5(6):11641167

  4 Kang SW, Hyung SM, Choi MY, et al. Induction of vitreolysis and vitreous detachment with hyaluronidase and perfluropropane gas. Korean J
Ophthalmol 1995;9:6978

  5 Harooni M, McMilman T, Refojo M. Efficancy and safety of enzymatic PVD by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hyaluronidase. Retina 1998;18(1):1622

  6 Hikichi T, Yanagiya N, Kado M, et al. PVD induced by injection of plasmin and SF6 in the rabbit vitreous. Retina 1999;19(1):5558

  7 Sebag J. Classifying PVD: a new way to look at the invisible. Br J
Ophthalmol 1997;81:521522

  8吴乐正, 吴德正.临床视觉电生理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1720

上一页  [1] [2] 

(来源:国际眼科杂志)(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透明质酸酶,玻璃体后脱离,兔)的信息
      热门图文

    张梓琳全新清新性感熟

    春季干性敏感肌养护高

    击破黑眼圈和干纹4大法

    魅力眼妆“眼”绎“睛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