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8岁,汉族。双眼视物不清20 d余,于2007年5月21日入院。患者20 d前行人工流产术后高烧39℃持续2 d,用抗生素类药物(具体不详)后体温下降至正常。右眼1周后出现眼前黑点,视物模糊,伴眼红、眼痛、畏光,期间无外伤史。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急性葡萄膜炎”,当时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o6,房水闪辉(卅),KP(一),瞳孔对光反应(+),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黄白色渗出;左眼1.0,其他检查无异常。予以地塞米松、青霉素静滴,妥布霉素及地塞米松球后注射。3 d后左眼出现与右眼相同症状,视力降为0.1,遂改双眼同时妥布霉素及地塞米松球后注射,5月17日起地塞米松静滴加量l倍,患者觉视力下降明显,遂转入我院治疗,门诊拟“双眼葡萄膜炎”收住院。全身检查无异常。眼科检查:右眼0.05(小孔),左眼0.o6(小孔);双眼前房均轻度混浊,房水闪辉(++),瞳孔药物性散大,虹膜纹理略模糊,晶状体清,玻璃体混浊。眼底 双眼视盘界清,C/D:0.3,视网膜平,黄斑中心凹未见反光;右眼底颞上近后极部黄白色团状渗出,略隆起,边界清楚,约2/3视盘大小,颞上一根静脉分支小片状出血;左眼底近后极部鼻上一处、鼻下两处黄白色团片状渗出,1/2~2/3视盘大小,均界清。眼压:右眼:9.7mrnHg(1 kPa=7.5 mrnHg),左眼:10 mrnHg。余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为“双眼葡萄膜炎”,予以常规局部抗炎扩瞳治疗,第2天B超检查:双眼玻璃体内有大量混浊光点光团,视网膜局部见明显肿胀,未见视网膜脱离,提示:(1)玻璃体混浊;
(2)视网膜炎?5月22日血白细胞14.1×10 L T,中性粒细胞l1.3×10 L T,中性粒细胞80.1% T,淋巴细胞15.6% l,嗜酸性粒细胞0.0% l,血红蛋白91 g·L l,其余ANA,CRP,RF,CIC,TPPA,HBV全套,HIV,血沉,肺支抗体检查均正常,血清巨细胞病毒IgG 205.4 IU·mL T,IgM205.4 IU·mL~,予以地塞米松、先锋5号静滴,2 d后加阿昔洛韦静滴。期间患者眼前节症状基本消失,但觉视物模糊加重。5月25日检查发现双眼玻璃体内混浊加重,团絮状明显,眼底团片状渗出增多扩大,似有丝状物与玻璃体内混浊物相连。追问病史,患者人流术前有霉菌性阴道炎,怀疑真菌性眼底感染性病变,遂予以福康唑静滴治疗,当天前房及玻璃体内穿刺取液行真菌涂片+培养,均阴性。患者5月28日转他院后于6月1日行双眼玻璃体切割治疗,术后诊断为“念珠茵性眼底感染性病变”,随访4个月双眼裸眼视力0.5.伴视物变形。
2 讨论
念珠茵性眼底感染性病变的常见感染途径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2种。内源性多发生于体弱多病的患者,患者可能并没有明显的免疫力低下,但多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如近期腹部手术、近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插管留置体内、糖尿病、分娩、妊娠、恶性肿瘤等,偶尔未发现任何危险因素的患者也可出现该病症⋯ 。外源性多发生于健康人,主要由手术、眼外伤、真菌性角膜炎等引起。本例患者为内源性感染,患者近期行人流创伤性手术,考虑为阴道霉菌经子宫内膜创伤处血行转移,加之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引起。
念珠茵血行转移到眼内可先发生脉络膜炎.也可发生视网膜炎,或者从玻璃体病变开始。初期临床表现与全葡萄膜炎相似,临床上误诊后常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可使感染加重,当玻璃体内出现明显绒球样混浊时即标志着眼内炎的发生。晚期该病与细菌性眼内炎相似,反复玻璃体取材真菌培养也可呈阴性,常被误诊为细菌性眼内炎而贻误治疗。本例患者发病早期未能迅速明确病因而对症治疗.致使病情加重,故认识本病各阶段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都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彭晓燕.感染性眼底病的分析与诊断.见:王宁利,赵家良,谢立信,主编.眼科学[M].北京: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30.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