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小切口非超乳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对36例(38眼)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小切口非超乳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眼压均得以有效控制,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 患者平均眼压从30mmHg以上降至术后16mmHg左右,术后前房加深,房角增宽或重新开放,随访期内眼压均得以控制,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疗效满意。结论 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闭合<1/2周、视力<0.2的闭角型青光眼应首选此手术方法。
【关键词】 人工晶体;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是以眼压增高而引起视神经器质性损害和视野缺损为主要体征的眼综合征。目前,以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为首选治疗方法,但该手术术后存在诸多并发症。2003~2005年4月,我院采用小切口非超乳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36例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38眼),男15例(15眼),女21例(23眼);年龄53~68岁,平均62.5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8例(30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8例;其房角闭合均<1/2周、视力<0.2,晶状体均有不同程度地混浊。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行各项检查、准确工作,眼压须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前术眼滴爱尔卡因眼药水4次,常规消毒后,贴眼科手术孔巾置开睑器,庆大霉素注射液冲洗结膜囊。于上方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0.1ml,于角膜缘10~12点作一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在结膜瓣下角膜缘后2mm巩膜上作一长约6mm的半层切口,经隧道进入,达角膜透明区2.0mm处穿刺进入前房,注入黏弹剂,行开罐式截囊,水分离,扩大内切口旋转核使其上翘,于核下方注入黏弹剂,用晶状体圈匙娩出核,注吸净皮质,前房再次注入黏弹剂,植入人工晶体,灌注液置换出前房黏弹剂,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注射液1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使结膜瓣呈半球形隆起以更好地压住切口,包盖术眼,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2 结果
本组36例(38眼)患者平均眼压从术前30mmHg以上降至术后16mmHg左右,术后前房加深,房角增宽或重新开放,随访期内眼压得以有效控制,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疗效满意。
3 讨论
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常用、最主要的手术方法,但该手术术后存在诸多并发症,如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并发性白内障、高眼压等,既影响了手术效果,又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痛苦。又因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多为60岁左右的老人,晶状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混浊,如先行抗青光眼滤过手术降眼压,会加速白内障的形成,如Ⅱ期行白内障手术可能会导致原有滤过功能的降低或者丧失。目前随着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手术的不断发展,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日臻完善,手术效果的不断提高,并发症逐步减少,其晶状体摘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不失为一种安全、简便而有效的治疗方法[1]。
闭角型青光眼是由于前段解剖结构异常,使虹膜贴向小梁网,导致房水流出道关闭,眼压增高;其房角关闭可由瞳孔阻滞引起,晶状体是引起瞳孔阻滞的重要原因。闭角型青光眼眼前段空间较狭窄,晶状体较厚,位置较靠前,因而晶状体因素在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解除晶状体因素的影响可从发病机制上有效阻止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2]。
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解除了晶状体引起的瞳孔阻滞,使周边角开放,手术过程中灌注液在前房的压力引起房角再度开放或者粘连减少,使原本开放和术后开放的房角小梁网增大,通透性增强,有利于房水的排出,其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患者术后恢复快。因而不失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简便、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既能有效降低眼压,也能很好地提高和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因此,对房角闭合<1/2周、视力<0.2的闭角型青光眼应首选此手术。
【参考文献】
1 葛坚,郭彦,刘奕志.超声乳化白内障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初步临床观察.中华眼科杂志,2001,37(5):355-358.
2 张舒心,刘磊.青光眼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1-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