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的解剖学知识
1.1 眼球的基本结构
眼球分为眼球壁与眼球内容物两部分,外层是由前面的角膜与后面的巩膜所组成,中层是由从前向后的虹膜、睫状体与脉络膜所组成,内层即为视网膜。眼球内容物则包括前房与后房中的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 人眼之所以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照在物体上的反射光线,经过眼球的角膜、晶状体及玻璃体等屈光间质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由此看来,人的眼球就像是一部精密的照相机。
角膜俗称黑眼珠,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占眼球表面的1/6,直径约为11.5毫米,中央厚0.6毫米,周边厚1毫米,是光线进入眼球的第一道关口。角膜透明无暇,其颜色系由于后面虹膜色素的衬映而成,色素愈多则颜色愈黑。角膜的屈光在42度左右,是对整个眼球屈光度影响最大的屈光间质,目前流行的屈光矫正近视眼的手术就是根据角膜的特点所设计。角膜对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如果受损失严重可以留下白色瘢痕,就像镜头上长了一层霉斑,有必要考虑换一个新的镜头。
巩膜俗称眼白,相当于照相机的机壳,外观呈乳白色不透明,占眼球表面的5/6,厚度约为1毫米。巩膜由致密相互交错的纤维组织组成,质地坚韧,对眼球起保护作用。 瞳孔俗称瞳仁,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直径为2.5~4毫米,婴儿和老年人的瞳孔较小。瞳孔能够控制射入眼底的光线,当外界光线强的时候,瞳孔缩小;光线弱的时候,瞳孔则变大,以保证成像清晰。一旦调节失调,则将导致曝光不当。
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全自动变焦镜头,呈双凸透镜状,位于虹膜瞳孔的后面,正常人既能看远又能看近,全依赖于晶状体的调节作用。老年人的晶体感化不能变焦,称为老花眼。如果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晶状体变混浊,则形成所谓的“白内障”。
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的暗箱,含有再丰富的血管与色素,可保证在视网膜上的清晰成像,同时还具有营养眼球的功能,能营养外层视网膜。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感光底板,由许多分工明确的神经细胞所组成,外界的光线经过以上屈光装置的调节,可聚集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这样人眼就可以像照相机那样进行摄像了。但事实上,人眼作为一个转化了感觉生物器官,其结构与精密度可是远远超过了一架优质的照相机。
1.2 正常眼底的构造
眼底通常是指由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和视神经球内段所组成的眼球壁以及与之联系密切的玻璃体的总称。
正常玻璃体由胶原组织和少量的细胞组成,呈胶冻、透明状,是良好的屈光间质,它与其后的视网膜相贴,不留空隙,具有支撑眼球的作用。
视网膜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神经上皮层,主要起视觉的感受和传导作用,外层为含大量色素的色素上皮层,有吸收光能、吞噬和屏障的功能,内外层之间连接疏松,病理情况下易分离,形成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是一层像纸一样菲薄的组织,由于其下面为含有丰富血管的脉络膜,所以在外观上,正常人的眼底呈橘红色,明亮而具有光泽。在视网膜内面正对视轴处为颜色稍深的黄斑,直径1-~3毫米,其中心反光点为一小凹,叫黄斑中心凹,是视力最敏感处。黄斑鼻侧3~4毫米处有一直径1.5毫米的淡红色的圆形区,为视神经乳头,也称视盘,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和视网膜血管出入眼球的部位,其中央漏斗状凹陷,称为生理凹陷。在视盘的中央可以看到分为4支的视网膜动脉与静脉,它们相位而行,走向周边部,是维持视网膜营养的重要保证。
1.3 血眼屏障及其意义
所谓血-眼屏障是指血液与眼球内组织之间并非直接接触,而是被一些特殊的细胞及其连接所分隔,这样就可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及血细胞不能进入屈光间质,但一些小的营养分子则可以自由进入,从而既能保证眼球透光清晰,又能给眼球的屈光间质提供必要的血供与营养。 眼底的血-眼屏障是由玻璃体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相互的连接组成,是人眼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若眼底的这层屏障出现病变,那么眼底就会渗出、水肿、甚至出血,明显影响到视网膜的功能,视力也就会明显受损。
2. 哪些疾病可以引起眼底出血
眼底出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性疾病所共有的病症,就像发烧可以由多种疾病所引起一样。由于出血的原因有所不同,预后也自然不同。 少量出血可以完全吸收,既不影响视力,也没有其他症状,往往是在因其他原因作眼底检查时才会被发现;如出血量较多,进入玻璃体内,视力就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引起失明。
眼底出血以毛细血管病变最为多见,主要是毛细血管内膜损害,渗透性增加,使血液渗出;其次是来自静脉的出血,多发生在局部或全身病变,如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血液粘稠度增高、静脉血流迟缓或滞留、静脉血栓、静脉壁的炎症等;来自动脉方面发生的出血比较少见,主要见于局部粥样动脉硬化或血管栓塞等情况。视网膜的黄斑部本身无血管,出血往往来自于下方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眼底出血主要以下病变中出现:
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盘血管炎;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
老年黄斑变性;
老年性视网膜动脉硬化; 高度近视等。
2.1 视网膜静脉阻塞
发病率 本病较视网膜动脉阻塞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David发现人群中小于64岁者其发病率为0.93%,大于65岁者为5.36%。大部分发生在中老年人。男女均可发病。常为单眼受累,左右眼无差异。双眼发病者少,约占2.2%-14%。
病因 本病病因比较复杂,常由多种因素造成。与全身心血管病关系密切,如本病合并有高血压者占60%-75%,合并视网膜动脉硬化者占70%-90%,合并血粘度增高者为50%-60%。与青光眼也有一定关系,青光眼病人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者占25%-66%。反之,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人中有9%-43%合并有青光眼。本病与血液中各种成分如血脂,各种蛋白质,血小板以及血液中各种凝血因子均有一定关系。老年患者和青年患者病因又有所不同,青年患者与静脉炎症、血粘度和血流动力学关系较大。总之本病为多因素致病,应根据不同病因检查治疗。
但临床上也有很多病人找不到原因,而有些则为多种原因所引起。一般说来,只要是能引起动脉血供不足、静脉管壁阻塞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病症,均可引起视网膜静脉阻塞。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