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治病救人的高尚职业,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对医疗工作有无限的热情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感。正如古代名医孙思邈所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也许同时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本身就是完美之人。那么,医生是否需要有如此天分作为执业行医的先决条件呢?所谓医学大家之路应如何铺就呢?我们不妨从诸位专家对此问题的讨论中寻找答案。
参与讨论嘉宾 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殷大奎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 秦伯益
南京医科大学原副校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原院长 黄峻
大连市友谊医院院长 张忠鲁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副院长、科研中心主任 单保恩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肾外科主任 李甦
新疆医科大学教授 阿达来提·阿合买提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肿瘤科主任 冯威健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 崔长琮
做医生是否需要天分?
正方:“天分”成就好医才
秦伯益:塑造一名优秀的医生,天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天赋,势必与其性格相关:有的医生生性开朗活泼、不拘小节,相对于内向、细腻的医生而言,这样的人做起事来会显得马虎、毛躁,但他所表现出的热情会让患者觉得贴心,易于医患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好地获知患者的病情;而性格内向的医生,可能在与患者的沟通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通过细心观察,同样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其实,这些与性格有关的成分往往决定了医生的分科,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其日后的医疗水平产生影响。
李甦:医生是需要天分的,名医更需要天分的造就。当医生需要具备起码的道德素质、修养,而爱心和同情心是最基本的要求。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没有风险精神的人,即使对其进行技术培养,最终也不可能承担起繁重的医疗任务;动手能力很差,对医疗工作缺乏悟性的人即使学上十年八年也难以“出师”。因此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能当医生。
阿达来提·阿合买提江:医生其实是全才,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都要过硬,而要达到这种要求是需要天分的。天分可以理解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本事”,拥有天分的医生,他们对医学的兴趣、见地都会高人一等,因此很适合临床工作。多年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并非所有医学生都适合从医。
冯威健:天分、悟性或天赋体现的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对于医疗工作相当重要。人体是复杂的整体,需要随机应变。悟性好的医生,懂得如何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手术往往会做得很漂亮。医生所需要的一些特质,往往不是后天教育所能培养的。
单保恩:从医需要天分。人们通常认为“子承父业”是有优势的,然而,我们身边很多医生子女并不爱好医学,这恰恰说明对于从医的兴趣和志向是因人而异的,部分选择并从事医学的人也许就是一种天赋使然。另外,医学事业所需的责任感、抗压能力、对于疾病的洞察力以及与患者沟通的能力等,单靠后天的培养是很难达到临床要求的。
反方:后天努力最重要
殷大奎:《三字经》里“性本善”中强调了“善”,说明人类是有“善”的,而有些“善”是后天形成的。一个好的医生完全没有天分是不客观的,但能不能成为好医生,能不能成为“大医”,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我们身边有名的医生、医学大家几乎都是受其成长影响的,这是后天的因素。
因此,天分的含义应是先天性与出生后生活和成长环境以及周围氛围对其影响而形成的特性,而相对于前者,后者更为重要。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救死扶伤、解决病痛、挽救生命,更需要具备这些条件。
一些好医生、名医,有多少天分可能很难说清楚,而促使一个人成为医生的动因却往往与自己的成长有关,基本上都是受到亲人、周围环境乃至社会、国家的影响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张忠鲁:医生其实没有绝对的天赋可言。在古代,医生是“匠人”,遵循的是经验医学模式,靠的是“师傅带徒弟”式的训练。而在近现代,医生是可以通过职业化的训练和培养而产生的,其本身就是一种医学教育的产物。当然,从事任何职业都可能存在一些“天分”,但更加重要的是要通过后天的专业培养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才能成才。
崔长琮:没有人生来就能成为一位好医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老师手把手的培养,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成长和有所成就。
天分是一个模糊概念,没有评判标准,理解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生下来很难说天分好不好,所能看到可能是先天赋予的体能、精力、体力,而素质的好坏主要与后天有关。当医生最需要具备的条件有二:一是品性,要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服务,即我们常说的白求恩精神;二是技术上要精益求精,有真才实学,否则对患者态度再好也不能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医生是需要培养的,是否能成为医生,还要看其在培养过程中的表现,从淘汰机制中胜出,才能成为医生。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