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李卫民副局长(后排右四)等人看望健康快车的医务人员。
辛苦中感受快乐,这是闵寒毅的切身感受。“看到他们重见光明时由衷的喜悦和患者的感激,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这种经历在北京是很难感受到的,”闵寒毅如是说。对于湛江,闵寒毅并不陌生。出生在四川,大学五年是在广州度过,虽然没有来过湛江,但对于这块红土地,他已向往已久。闵博士说道:能在健康快车上为湛江这块红土地的白内障病人服务,这段经历将这是他人生收获的一大财富。
“快车”上的留英学者于伟泓博士:工作充满成就感 “造人”计划搁置
于伟泓,这位协和医院眼科博士的山东姑娘,今年三十四岁,曾留学英国,爱人是北京大学的一个教授,因双方工作忙的缘故,他们俩结婚三年多了,一直都没要孩子,原计划在今年怀孕的,但当去年年底接到通知上健康快车服务的工作任务后,二话没说便服从的医院安排,“造人”计划也就搁置下来了,于博士此举得到爱人的谅解,并对她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现在先生每天至少都会打一两次电话来,诉说相思之苦。
她如是对我们说:“上车工作,要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医院做手术,量不会这么大,速度不会要求这么快。但在车上就不同了,一上手术就不能停下来,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们两个医生在助手的配合下,最多的时候一天完成了五十八台手术,简直想象不出会列车的工作量会有这么大,有时一直做到晚上七点多钟才下手术台,每天都是满负荷地工作,经常做完手术后累得连眼睛都不想睁开。庆幸的是我们遇到了非常好的配套医院——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因为有他们,我们顺利、快速地适应了车上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因为有二院很好的配合,我们在至今为止已经为近一千八百名白内障病人施行了人工晶体置换术,使他们重见光明,为我们后两站的工作奠定了信心和基础。
“列车上工作的确很辛苦,但当你看到穷苦百姓那种渴望重见光明的期盼,你就会忘我了。每当看见病人重见光明的那种喜悦情景时,自己都会抑奈不住一番激动。”她告诉笔者一件非常动人的事情。李婆婆,九十岁,来自遂溪。由于家中贫穷,失明了二十多年一直无医治,终日生活在黑暗之中,长孙二十岁了是啥的摸样无法得知。二院的眼科筛查扫盲医疗队得知情况后把她接到医院,经过一番检查后送到列车施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置换术手术。术后她的视力恢复到竟然可以穿针引线。为了显示她恢复的视力,李婆婆经常把家里养的小鸡逐个点给家人看。于博士说,这种工作的成就感在北京是很难体会到的。
首都天使在列车上庆祝生日
“快车”上的护士长——刘建俊张燕宁: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有价值
80后的刘建俊是这个团队里最年轻的一位姑娘,但却已经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工作了8年。虽然是主动请缨,并来湛江之前她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事实上,她也感到了不小的压力。“我来之前,也向以前参加过‘健康快车’的同事请教过,做好了吃苦耐劳的准备。” 刘建俊告诉记者:“不过,在实际的工作中我才发现,自己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作为病房护士,张燕宁的工作显得琐碎、繁杂。“在‘健康快车’上做手术,病人家属是不能够上车的。”张燕宁说:“但有很多老年患者自理能力不是很强,这就需要和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同仁们的细心照料,喂饭、搀扶入厕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些时候还要将患者背上背下。想想二院的同仁她们和我也差不多的年龄,有的同事甚至比我还小,却要用瘦弱的身体扛这么重的责任,她们才是真正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工作虽然幸苦,但在繁忙的工作中,刘建俊也有自己幸福的回忆:“四月二十八日这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这么多年来过得最隆重的一个生日。我们这个团队,还有湛江二院的同事们为我主持了一个盛大的生日宴会,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但我感到自己也并不孤独。”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刘建俊是第一次来到大陆最南端的土地上。“我很喜欢这里的海、这里的海鲜、这里的热情好客的朋友,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来这里。”
张燕宁如此说。“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最大的幸福就是患者的康复。”张燕宁告诉记者:“看到102岁的老人笑了,看到只有6个月的小患者重见光明那一刻的神情,我感到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一片灰雾遮双目,终日似夜难熬煎;天使驰来驱病魔,重获幸福与光明。”这是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作的一首诗。这一动人的诗句也抒发了众多重见光明的白内障患者对医务人员由衷的感激之情。
来源:中国眼网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