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颗粒状角膜
0引言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GCD)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遗传性角膜病变。由Groenouw在1890年首先报告,国内报道不多。现将我们发现并跟踪观察的一家系三代4例报告分析如下。
1病例报告
先证者,女,54岁,机关职员。于20060516来院就诊。患者主诉右眼视力下降,并伴有畏光、流泪10a+,时有胀痛。近2a症状加重,而且发作较频繁,自行局部使用眼药水或眼膏刺激症状可短暂缓解。检查见:裸眼视力:右0.8,左1.0。眼压:右21mmHg,左19mmHg(非接触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双眼结膜轻度充血,双眼角膜中央部直径6mm范围内实质层可见较密集、不规则、灰色点片状混浊,双眼病变基本对称。混浊区间角膜透明,边界清楚,周边部角膜大约有2~3mm透明区,角膜表面光滑,荧光素染色阴性。双眼瞳孔等大、正圆、居中,双眼晶状体、玻璃体透明,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图1,2)。
先证者的女儿,26岁,平时无自觉症状。裸眼视力:右1.0,左1.0。眼压:右18mmHg,左19mmHg(非接触眼压计)。角膜表现与先证者相同。
先证者的母亲,82岁。裸眼视力:右0.15,左眼前30cm指数。眼压:右13mmHg,左15mmHg(非接触眼压计)。角膜中央混浊区呈毛玻璃样改变,同时伴有白内障。
先证者的哥哥,57岁。裸眼视力:右0.5,左0.5。眼压:右15mmHg,左16mmHg(非接触眼压计)。角膜情况同先证者。
以上4例患者均经过3a+的跟踪随访,目前病情稳定,无明显变化。
2讨论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角膜基质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约为97%,子代发病率近50%,可连续数代遗传[1 ]。已证实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为5q31染色体位点上的角膜上皮素基因发生突变所致[2 ],一般不伴有全身疾病。从童年即可开始发病,但病情进展缓慢,常常到中年以后才会被发现。病变多侵犯角膜中央,裂隙灯下可见中央部角膜实质浅层有多个散发的、灰白小点组成的面包渣样混浊,边界清楚而不规则,形成局限的雪片状、星状、圈状、链状等不同形状的混浊,其大小、数目个体间有差异。混浊之间的角膜多透明。病变可向四周及深部扩展,但周边部2~3mm角膜始终保持透明。50岁后混浊区开始呈毛玻璃样改变。角膜表面光滑,双眼病变对称,无新生血管生长。治疗上早期主要为对症,局部点抗生素及人工泪液等可缓解眼部刺激症状,晚期病情严重者可试行PTK角膜切削[3,4 ]、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4071408
2惠延年.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5
3黄焕光,周炜.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一家系.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5;23(3):327328
4刘伟,何书喜.PRK联合PTK治疗近视伴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附1例报告).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37(1):9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