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医者仁心》
1月5日,汇聚众多医药卫生界精英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在北京举行“医患和谐,沟通无限”专题座谈会,以电视剧《医者仁心》的热议为契机,邀请在京医务界代表和患者代表共同探讨了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之道。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顾 晋
电视剧《医者仁心》让我感受很深,从这部电视剧中,我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实际上,我们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曾亲眼看见一位病人责骂我们病房的年轻医生。当时,这名年轻医生的父亲也正在病房住院,病人竟当着他的面骂他的父亲不得好死。可以说,当下的医患关系让很多医生身心都受到摧残,部分医生不堪重负只得选择离开。当然,也有病人和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有一位癌症患者在手术成功后,经常来医院找我。从交谈中得知我的父母已不在人世后,她主动表示要像母亲疼儿子一样来帮助我,还亲自做各种小吃送到医院给我吃。 我相信我们医生群体的绝大多数是好的,也相信绝大多数患者是通情达理的。在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应该抛开杂念,还“医术”为“仁术”,真正以病人为中心,让医患沟通更加深入、更加充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务处处长 王 平
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么一部反映我们自己的电视剧,真的很欣慰。现实的医患关系,让一些医生在面对高难度手术时选择了放弃,在面对疑难杂症时胆子越来越小。对病人来说,这意味着对生命的放弃;对医生来说,这意味着技术难以提升。如此下去,将会出现我非常担忧的情况。由于医患不和谐、不信任引发的担忧,如今已经演变成一种恐惧,更多大医院的医生越来越倾向于从保护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同时,整个社会对这个行业的诟病,也让不少优秀人员逐渐远离医生这个如履薄冰的职业。
我认为在医患沟通中,医生扮演着关键而主要的角色。医生应该通过语言、眼神、手势等各种方式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减少误解,并借此争取更多的合作,使治疗更有把握。很感谢《医者仁心》。在它播出的过程中,我感觉工作起来似乎更有干劲。在更多好的文艺作品感召下,医患定能相依走过诊疗过程中的沟沟坎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 朱继红
在我的理解中,“仁”出自孟子的“仁者无敌”,包含“仁爱”、“仁慈”、“仁恕”三层意思。目前,医患之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病人都希望医院提供最好的服务、最好的医生和最便宜的价格,而医生都希望治疗的对象是最标准化的病症、最配合的病人。两者之间的错位,导致双方难以沟通,医患关系紧张。很多人总是先入为主,先给自己画好一个圈子,认为对方都是怀着恶意来的。
不久前,我们的医生与一名患者发生争执,闹得不可开交。我听双方陈述了一遍,然后直接走到患者面前承认我们医生确实有些地方做错了。患者一听态度立刻变了,很动情地说:“大兄弟,我要的就是一个说法。你一句话,就能息事宁人。”其实医患之间没有什么是不能好好说的,双方都拿出诚意,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患者代表 鲁 青
我60岁以前没怎么去过医院,60岁以后就离不开医院了。我右眼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期间,对于要不要同时进行两个手术,医生们出现了意见分歧。由于我一上手术台就紧张,手术只能在全麻状态下实施。于是,有医生朋友建议我,一次把两个问题解决了,省得遭两次罪。这听起来似乎很合理,于是我将这个意见告诉了我的主管医生。医生综合考虑我的病情后,告诉我:“先做白内障手术,术后眼压降下去了,可能就不需要做青光眼手术了。”后来,我遵照医生的建议办了,结果跟医生讲得一样。
在医院住院时,看着医生们忙碌的样子,真是有几分疼惜。都12时半了,下班时间早过了,医生面前的病历还有厚厚一摞,一大群患者围住他,站着的想要快点坐下,坐下的又不想很快离开。医患之间确实需要换位思考,而不能简单地从自己出发。作为患者,我们来到医院就要相信大夫,因为他们的目的跟我们一样,就是想把病尽快治好。我相信,信任是医患齐心战胜病魔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