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东莞深化医改之年。东莞是广东省医疗改革试点市,也是全国民营医院管理培训基地,其公立医院改革和民营医院发展在全国来说都有标兵意义。同样,“新医改”在这个城市中所要面临的种种困扰、纠结与斩获,也都具有现实的标本意义。
本期开始,本报记者将持续走访东莞各类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以及社区门诊等医疗机构,为您揭开新医改将给东莞医疗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敬请关注。
2011年2月16日傍晚,东莞康华医院获评“三甲”的消息甫一传出,震惊业内。在沉寂12年后,广东重新恢复等级医院评审,东莞康华医院成为广东史上首家民营“三甲”医院,被认为具有行业破冰意义。因为“三甲”是国内高等级的医院,评上“三甲”,不仅意味着医院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更代表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木秀于林”。
消息甚至令东莞本地的卫生部门都感到惊讶。记者了解到,申报“三甲”应由市级卫生部门认定后才能上报,而东莞市卫生局原本上报的是东华医院、康华医院与石龙人民医院3家。缘何只有康华医院“捷足先登”?坊间说法不一。
一家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医院,一家是全国业务量最大的民营医院——康华医院和东华医院在竞速“三甲”的同时,全市不少大型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也对“三甲”评审虎视眈眈、摩拳擦掌。
与此同时,东莞此前仅有的两家老牌“三甲”:东莞市人民医院和东莞市中医院,前者即将于“五一”前搬迁新院,届时病床数量达到惊人的1500张;后者新院也计划于年底前完工,医院规模大大超过从前。
转瞬间,东莞就将全线杀入“大院时代”,医疗市场的竞争也将更为惨烈。
群雄并起,风云突变。适时出现的“三甲”评审,是否会掀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又有多少医院自愿裹挟其间?已经悄然做大的民营医院,面临哪些发展的掣肘与无言的苦衷?当“新医改”、“三甲医院”……这些注定将改变民营医院宿命的进程一步步推进时,带给东莞医院的究竟是春,还是一阵市场喧嚣?
“三甲”热再起
今年2月下旬,东莞东华医院院长李镜波的手机一度响个不停。很多电话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看了新闻,康华医院成了首个民营三甲医院了,东华医院难道没参评吗?”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这家创立于1995年的大型民营医院,历经多年发展,病床数量已超1000张,去年全院门诊量达到128万人次,住院量3.7万人次,其业务量已经超过了个别省级人民医院,也超过了“三甲”医院规模。这样的医院为什么没拿到“三甲”,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
对此,李镜波都会极力解释说,东华医院已经参评“三甲”了,不过东华医院是通过市级卫生部门认定之后逐级上报,因此没那么快。由于身兼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和民营医院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院协会民营医疗机构分会主任委员、东莞民营医院分会会长等多个职位,解答来自四面八方关于东莞民营医院的提问,已经成了李镜波的日常工作。
李镜波认为,医院参评“三甲”,不是为了拿到“三甲”的头衔,而是要推动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也就是说,比的不是规模,要比“内涵”。事实上,他所掌舵的东华医院,从最初的80张病床发展到如今的规模,门诊量与住院量堪称全国首位,并非一味求大,而是医院管理与服务缓步上升的过程。
然而,东莞民营医院的发展之快确实超乎想象。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医院规模,近年来医疗投资超过东华医院容量的,也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目前至少有6家民营医院的投资规模与东华不相上下。其中,2005年建院的康华医院更是历史性地投入18亿元,设置病床2000张,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医院。
民营医院不断壮大,公立医院也没有原地踏步。计划中,东莞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都将搬迁新院,而松山湖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台心医院等也将相继竣工。未来,东莞的大医院将越来越多,并将形成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中心,石龙人民医院、虎门太平人民医院撑起东西两翼的公立医院大格局。在此格局下,若是民营医院不冲击一下“三甲”,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竞赛中落伍。
因此,众多民营医院的老板与院长都感到了不安。一家大型民营医院特地派出一个小组,暗访康华医院、东华医院等参评“三甲”的情况,回来细细琢磨。该院一名院长向记者透露,“我们的医院,要论规模,和三甲的标准也差得不远了。但要说人才和管理,可能就弱了点。不过现在大家都在争创三甲,你不去评,不就落后了吗?”
事实上,参评“三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东华医院一位办公室的负责人表示,“光评审标准就有70多页,从没见过这么多页纸。而且条件也极为苛刻,比如3年以内年门诊量必须达到80万以上等指标,不是医院说有就有的。”
李镜波说,三甲医院更应强调区域辐射能力,也就是说,你这家医院在你这片区域是不是“老大”,是不是最好的。“我也清楚现在很多医院都在往上争。但是市卫生局必须对此有个统筹,实行总量控制。不然三甲医院评选又会重回以前的老路了。”
12年前,正当“三甲”评审如火如荼之际,国家叫停了医院等级评审。当年的评审曾经导致很多医院一味求大、扩院扩建、大搞“军备竞赛”、过分强调硬件设施。最终在舆论的一片批评声中戛然而止。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