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期推出“解剖过度医疗”系列报道,从多方面分析过度医疗现象的成因。
治疗感冒,中国可能是全世界花冤枉钱最多的国家。
——人民日报社记者白剑峰在《谁制造了“感冒经济”》中写道,一位外国医生说,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话,感冒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而中国人对感冒似乎过度戒备。看个普通感冒,花一两百元是很正常的,花上千元也不稀奇。
现在不少医生问诊三句半,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增加致癌的风险。
——北大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说,滥检查是过度医疗的特征。
医疗消费是医生主导的消费,而不是患者的主动消费。
——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何建国说,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多医生利用处方权,不断制造无效甚至有害的需求,把患者当成了牟利的对象,这是过度医疗的主要原因。
9倍的心脏支架暴利已超过贩毒。
——中国青年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曾经在提案里揭露了医疗器械市场的黑幕,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
我们权且将医院比作农民,粮食比作服务。医院通过自己集资的钱买来机器,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尽快地资金回笼。时间越长,风险越大,何况这些钱不是集体的,也不是政府的,是自己的“血汗钱”,因此不用医院说,集资者的积极性一定是调动起来了,他们千方百计地去“销售”各种服务。拿CT来说吧,市价规定每次CT平均检查时800元/次,我主动降价到500元/次,薄利多销。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新浪博客中评论说,在集资者的诱导下,不管该做不该做,反正是医方市场,尽力加快检查者的数量,推销自己的产品,患者不明不白地接受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