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电脑屏幕上,近日突然无法敲出“武都力”的药名。我先是怀疑自己的操作出了问题,请教年轻医生,被告知“药房无货”!
武都力是临床常用利尿药,适于心、肝、肾等慢性病引起的水肿,患者需要长期、间歇服用。优点是作用平缓,且不丢失体内的钾,药价也便宜,医保报销。可现在,我碰到长期习惯用此药的患者,因无药,不能给予肯定、满意的回答。不久,办公室的黑板上有了通知:
武都力可用蒙达清替代,两者成分相同,但要用自费处方。
既然是同一类药,武都力是医保中的甲类药,为什么换了名字就改成自费呢?
几经周折我找到药房主任。当我说明来意后,她似乎早有准备:“关于武都力,我们也很奇怪,它原是医保甲类药物可以全报,不知道为什么这次没中标。不是医保的蒙达清,两者是同种药物成分,但生产厂家不一样,倒中标了,但患者要自付。”
“武都力为什么没有中标?药厂出了问题?产品质量受到了质疑……总该有个理由吧!”
“这个咱们不了解,每年都要召开药品中标会,下半年还有一次!”
“您去参加吗?”
“咱没有资格!”她无奈地说:“这要由市里主持会议的人挑!”
“如果我们有意见到什么地方去反映?”
她想了想说:“最好请患者去市卫生局!”
我立即反对:“这不可能。来开药的大都是慢性病患者,而且上年纪的人居多……”
但每当打印机中弹跳出一张自费的蒙达清药单时,我都会汗颜。18.3元/瓶,此钱数对于正在上涨的物价来讲,似乎并不是一个大数目,但对于久病的退休职工来说,也许是全家的一顿晚餐啊!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进入了医保的甲类药物,为什么患者要掏自己的腰包呢?
每年由市里牵头召开的药品中标会,应该让百姓得到实惠。使人看不明白的是,一个常用的、国产的、进入医保的甲类药,换个厂家改了包装,更名改姓,就得自费,是不是让谁忽悠了?
犹如屡屡遭到药物大批、大幅度降价的“戏弄”,百姓们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降价的药名字公布了一大串;价码也大幅度调下来了,市面上就是买不到降价药,折腾几次就让人们产生了虚张声势的感觉。笔者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将工作做得更扎实些,不单单是造声势,更重要的是市场的货架上备有充足的降价药品后再宣布,让群众心里踏实。
此外,最近商业部某副司长在媒体上的讲话值得商榷。他认为7成多药品销往医院,商业贿赂主要出在医院环节上。言外之意,药品价格的消长与医院关系甚为密切。恕笔者不能苟同。医院在药品流通领域中仅是一个环节,它不可能、也绝不是决定药品价格的主导。操纵药价的推手大有人在!这样简单地推断,无异于在日益尖锐的医患矛盾上火上浇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