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附院回复记者
“你让我出名了,我也让你出名!”
孩子病历上医师的签名明显不一样
7月26日本报A15版刊登了《谁能治好我儿子的眼睛》一文后,很多读者打来电话对孩子表示同情。读者表示,如果需要捐助的话,可以组织捐款。面对记者询问,郑大一附院相关负责人说:“医院没啥责任,有啥想法呢?”
读者:院方态度让人心寒,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捐款
在郑东新区上班的市民张女士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她刚有一个宝宝,看了晚报的报道后特别生气,一个3岁多孩子的眼睛说不能治就不能治了。同事们看了报道都可生气,如果孩子眼睛能继续治疗的话,需要捐款,大家可以组织捐款。
没留下电话的市民刘先生在电话中称,晚报报道的内容有些不清楚,应该继续跟踪报道,院方在事故后的态度让人心寒。
昨日下午,市民王先生打来电话说,他今年50多岁了,看到3岁多的孩子治成左眼失明,非常痛心,感到孩子非常可怜。希望晚报多关心、报道这件事。“孩子从开始诊断到最后出院,一直在这家医院治疗,(出现这种情况)跟小孩家人有啥关系呀?”
还有一位姓王的读者给晚报热线打电话称,对此事感到很不可思议,想具体了解整个事故的情况和医院的态度。
医院:“你让我出名了,我也让你出名!”
26日本报刊发该报道后,郑大一附院宣传处一位负责人当天上午和下午两次联系记者,希望见面谈谈。
26日下午5时,记者联系了这位负责人,没想到这位负责人一接电话就说:“你让我出名了,我想着咋能有个法也让你出名!你不是当一天记者就不当了,以后不是还当记者吗?稿子晚一天两天发又不影响你,急着发稿子干啥……”
记者询问医院对患者打算怎么办,该负责人称:“医院没啥责任,有啥想法呢?”
26日下午5点25分,记者直接拨打郑大一附院医务处曹副处长办公室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位女士,说曹处长不在。将医务处的电话告诉记者,让记者找医务处询问情况。
5点27分,记者打通了该院医务处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说,领导都不在办公室,她只是实习生。当记者说明情况后,这位实习生说,她最近在医务处见过患者妈妈,说领导正在跟她协调。当记者询问协调的进展时,对方表示不清楚,但是答应留下记者的电话,帮助联系处长给记者回话。但记者一直没有等到回话,下午6点多记者再次拨打医务处电话,已无人接听。
患者家属:“郑大一附院把患者当成了什么?”
昨日,患者鸣鸣(化名)的妈妈刘女士说,孩子做完第三次手术失明至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距7月19日第三次到医院交涉能否救助孩子的眼睛已过去了整整9天。
“孩子可能要面临眼球萎缩,摘掉眼球,以后还有可能交叉感染右眼,把右眼坏掉,多么残酷的现实。可医院未能给我们家属哪怕一点点关心、安慰,更别说给回复了。”
这些天,刘女士眼泪都快哭干了,“孩子才3岁多就成了残疾,以后的生活怎么过?心理健康、学习、工作、结婚……一切的一切,孩子和家人该如何面对,我们不敢想象,我们更无法面对!”
刘女士愤愤地说,这些天一直在思考:作为弱势群体的患者家属来说,孩子有问题了,医生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家属用自己所有的钱和心血来为孩子治疗。而郑大一附院又把患者当成了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医疗纠纷,这是对患者的漠视,对人格的不尊重……
患者质疑:医院是否存在延误治疗?
孩子妈妈刘女士说,“虽然我们有很多疑问,现在就问医院一个问题,炎症为什么没有控制住?直至恶化失明?5月22日孩子眼睛出现红肿、痛、流泪、睁不开的情况, 门诊治疗3天病情继续恶化。无奈,只好住院作进一步治疗。5月25日至29日,孩子做了玻璃体腔注药术、玻切加眼内充填术后,不仅无效反而一步步恶化,以致视网膜坏死眼睛完全失明。我们认为,孩子现在眼睛完全失明,后期面临萎缩、摘掉眼球的后果,是医护人员延误治疗、错误治疗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