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还在担心能不能成功,今天不用了,孩子的器官救了5个人,达到我们的目的了。”昨天下午,54岁的老刘哽咽着面对记者。6日晚,20岁的儿子离开了人世,他捐献的器官和角膜让5人获得新生。文/记者 杨芳 图/记者 刘畅
昨天下午3:00,省红十字会会议室。54岁的刘先生和53岁的妻子袁女士,眼睛还是红着的,他们刚刚从青岛赶回,儿子的骨灰7日海葬了。
刘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是济南章丘三星村人,夫妻俩均务农。小刘是他们惟一的儿子,今年只有20岁。10岁时,小刘便被发现患有脑部肿瘤,10年来父母为救治儿子奔走于全国各大医院,但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2011年底,小刘提出身故后捐献器官和角膜。“那是他最后一次发病,他的心情非常糟糕,一开始我们觉得挺突然,不能接受,后来还是支持了。”刘先生说,随后夫妇为儿子联系了章丘市红十字会,完成了器官捐献登记。
今年2月4日,小刘突然昏迷,由省、济南市红十字会协调,山东省立医院将小刘收入院,免费为其治疗。入院后小刘病情急剧恶化,省立医院组织专家团队积极抢救,但终因患病时间太长,病情过重,小刘于2月6日晚9点抢救无效死亡。根据他的遗愿,在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见证下,医务人员获取了他的2个肾脏、1个肝脏、2个眼角膜。所捐的器官分别在我省3家医院移植给了3名危重等待患者,眼角膜移植给了2名重症角膜病患者 ,现在5名接受者生命体征平稳,恢复情况良好。
“我们现在还很悲伤,原来我担心移植能不能成功,现在成功了,救了5个人,达到我们的目的了。”刘先生边说边掉眼泪,一旁的妻子更是哭出了声。“最起码,孩子还有一部分生命是活着的……”
山东省人体器官捐献专家组副主任委员、省立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刘军告诉记者,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对某些器官衰竭患者来说,器官移植是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由于供体严重不足,很多患者都在等待器官移植过程中离世。2010年10月我省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011年2月18日完成首例人体器官捐献,至今已完成8例。 |